imec展示單片式CFET功能組件 成功垂直堆棧金屬接點
于本周舉行的2024年IEEE國際超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技術研討會(VLSI Symposium)上,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imec)首次展示了具備電性功能的CMOS互補式場效晶體管(CFET)組件,該組件包含采用垂直堆棧技術形成的底層與頂層源極/汲極金屬接點(contact)。雖然此次研究的成果都在晶圓正面進行接點圖形化,不過imec也展示了改從晶圓背面處理接點圖形的可行性—這能大幅提升頂層組件的存活率,將其從11%提升到79%。
CMOS互補式場效晶體管(CFET)組件搭配中間介電層(MDI)以及從晶圓正面進行圖形化的堆棧接點(TC為頂層金屬接點,TJ為頂層異質接面,BC為底層金屬接點,BJ為底層異質接面)。
imec所規(guī)劃的邏輯技術藍圖預計將在7埃米(A7)的技術節(jié)點引進CFET組件結構。利用輔助的先進布線技術,CFET可望把標準單元的軌道高度從5軌降到4軌,甚至更低,同時確保組件的性能無損。在用來垂直堆棧nMOS與pMOS組件的不同做法中,單片式整合與現(xiàn)有的奈米片制程相較,屬于最不具破壞性的技術。
在2024年IEEE國際超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技術研討會上,imec首次展示具備底/頂兩層堆棧接點的單片式CFET功能組件。這些CFET組件以18奈米的閘極寬度進行整合,閘極間距為60奈米,n型與p型組件的垂直距離為50奈米。測試組件驗證了這款組件的電氣性能,該測試組件包含共享一個閘極的n型與p型場效晶體管,以及從晶圓正面進行連接的頂層與底層金屬接點。
imec所提出的這套制程包含兩個CFET專用模塊:中間介電隔離層(middle-dielectric isolation,以下簡稱為MDI)、底層與頂層堆棧接點。
中間介電層(MDI)是imec領先開創(chuàng)的制程模塊,用來隔離頂層及底層閘極,并區(qū)分n型與p型組件的臨界電壓值。MDI模塊的設計基礎是針對CFET組件的「主動式」硅/硅鍺(SiGe)多層堆棧進行調整;這套模塊可以實現(xiàn)內襯層的共整合—內襯層是奈米片結構的特有特色,用來隔絕閘極與源極/汲極。
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imec)CMOS組件技術計劃主持人Naoto Horiguchi表示:「我們采用了中間介電層優(yōu)先(MDI-first)的做法,在制程控制方面取得最佳成果,也就是在進行源極/汲極蝕刻之前,在奈米片與中間介電層(MDI)之間『劈開』通往通道側壁的空間,然后進行源極/汲極的磊晶成長。運用一種搭配『原位覆蓋技術(in-situ capping)』的創(chuàng)新方法,在蝕刻源極/汲極時就能保護閘極硬光罩/閘極隙壁,實現(xiàn)中間介電層優(yōu)先(MDI-first)制程?!?/p>
第二個關鍵模塊是以垂直堆棧的方式來制出組件底層及頂層的源極/汲極接點,并在垂直方向實現(xiàn)介電隔離。主要的步驟包含:底層接點在填充金屬之后重新蝕刻,接著填充介電材料,然后再次蝕刻,與處理MDI堆棧的狀況相同,這些過程都是在相同尺寸的有限空間下進行。
Naoto Horiguchi表示:「在研究從晶圓正面來連接組件底層接點時,我們面臨了許多挑戰(zhàn),這些挑戰(zhàn)影響了底層接點的電阻,還限制了頂層源極/汲極組件制造的制程操作容許范圍(process window)。在2024年VLSI會議上,我們展示了把底層接點制程轉移到晶圓背面進行的可行性,盡管這會需要多做幾個步驟來處理晶圓接合及薄化,但是頂層組件的存活率從11%攀升到79%,這能吸引業(yè)界考慮從晶背處理底層接點的制程方案。目前的研究還在努力找出最佳的接點布線技術?!?/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