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光子芯片設計突破結構限制瓶頸
當今的硅光子芯片必須采用復雜的制造制程連接光源與芯片,而且也和晶圓級堆棧密不可分。然而,德國慕尼黑工業(yè)大學(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TUM)的科學家們最近宣稱,他們已經成功地在芯片上直接生長出直徑360nm的垂直納米激光器。這為在CMOS電路上的光子組件整合開啟了新的光學端口。
本文引用地址:http://2s4d.com/article/201710/366542.htm由于各種材料具有不同的晶格參數(shù)以及不同的熱膨脹系數(shù),在硅晶上生長III-V族半導體經常導致應變并產生大量的缺陷,使得這些分層并不適用于打造可用的設備。
慕尼黑工業(yè)大學的研究團隊首先單獨在直徑僅40-50nm占位空間的芯片上沉積砷化鎵(GaAs)納米線,以符合250nm二氧化硅(SiO2)交錯層中的播種小孔直徑。然后在透過可控制的橫向生長選擇性擴展GaAs納米線直徑以前,再用分子束外延(MBE)生長長度約10um 的內部核心納米線至同軸雷射結構中。
GaAs/AlGaAs納米線(c)通過外部光泵的(a)尺寸測量與(b)雷射實驗的SEM圖
透 過改變其化學成份,研究人員們透過沉積多個六角形GaAs-AlGaAs核-殼(core-shell)結構,順利打造出多層的量子阱(QW)。他們展示 在75nm厚的AlGaAs阻障層之間夾層8nm厚的GaAs QW,以及由7層8nm GaAs QW組成并以10nm AlGaAs阻障層隔離的多量子阱雷射結構。
?。╝) 同軸GaAs-AlGaAs多層QW納米線異質結構;(b)在Si上生長雷射結構的SEM影像;(c)相同結構的HAADF-STEM影像橫截面,明亮處 是GaAs層,黑暗處則為AlGaAs區(qū)域;(d)相鄰GaAs QW與AlGaAs阻障層的原子序對比(Z-contrast)功能與放大影像
在這兩種設計中,核-殼層GaAs-AlGaAs納米線仍以內部核心連接至硅基底,延伸至整個二氧化硅交錯層(作為雷射作業(yè)的鏡像)。在先前的作業(yè)中,研究人員們研究了分離式GaAs-AlGaAs核殼納米激光器,并表征與探索其原生的特性與性能。
這項主題為“具有外延增益控制的同軸GaAs-AlGaAs核殼納米線雷射”(Coaxial GaAs-AlGaAs core-mulTIshell nanowire lasers with epitaxial gain control)的最新論文日前已發(fā)布于《應用物理快報》(Applied Physics Letters),研究人員們在文中展示成功在室溫下以納米線于硅基上實現(xiàn)近紅外線雷射作業(yè)(采用調整至780nm的 TI:藍寶石雷射透過外部光激發(fā))。
接下來,研究人員們希望透過化學拋光或沉積介電Bragg反射鏡,從而改善納米線雷射性能。此外,在實際應用時,激光器應該單向發(fā)射至可嵌套圖案光子硬件(包括芯片波導)的底層硅。至于實際的整合,研究人員還需要電注入。“我們目前的研究目標專注于開發(fā)可在硅晶上實現(xiàn)電氣泵納米線激光器的方法,以及可發(fā)至底層光子電路的整合型激光器。截至目前為止,這些組件都是光子泵,但他們 是有選擇性地在硅基底上在生長,”慕尼黑工業(yè)大學教授Jonathan J. Finley表示,“我們已經申請硅晶納米線激光器的基本技術專利了,對于授權IP給相關產業(yè)也相當感興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