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測試測量 > 設計應用 > 理解RF性能測量中的紋波:理論與實驗

理解RF性能測量中的紋波:理論與實驗

作者: 時間:2016-10-18 來源:網絡 收藏

本文引用地址:http://2s4d.com/article/201610/308749.htm

在射頻(RF)和微波頻率下進行器件表征時會出現紋波。RF工程師需要確保測量裝置經過正確校準和匹配,以避免紋波帶來的測量誤差。裝置中不匹配和錯誤的互連、線纜、連接器、SMA啟動等都會引起紋波,從而導致增益、輸出功率、OIP3、回波損耗和OIP2等器件性能參數測量時出現誤差。線纜、評估板線路和封裝中阻抗錯配會引起多個電磁場反射,導致紋波的形成。因此,進行RF器件表征時,需注意使用正確的測量裝置,以最小化這類誤差的出現。本報告將為讀者詳細介紹這些紋波形成背后的理論分析。另外,我們還會討論一些基本模擬支持的實驗室測量。

有時,在RF器件參數表征(例如:增益、線性和回波損耗等)時會出現紋波。出現這些紋波的原因是線纜、連接器、評估板線路、受測器件(DUT)和封裝內傳輸信號的多次反射。這些紋波由這些互連結點的阻抗錯配所引起。


圖1.(a)基本傳輸線(b)同軸傳輸線(c)微波傳輸帶傳輸線(d)第一錯配層邊界,和(e)電介質塊等價物。

圖1a顯示了電源VS、電源阻抗ZS、傳輸線特性阻抗ZO和負載阻抗ZL的基本傳輸線。為保證輸入入射波能完整傳輸,傳輸線應匹配電源和負載,例如:ZS=ZO=ZL=50歐姆。如果該傳輸線(比如:圖1b所示同軸線或者圖2b所示微波傳輸帶線)的特性阻抗不等于50歐姆,則錯配層便會有反射。錯配層可以被看作是具有不同電介質屬性的兩種介質的邊界。特性阻抗不等于50歐姆的傳輸線部分可以表示為絕對介電系數ε2介質,而50歐姆電源和負載可以表示為絕對介電系數ε1介質(圖1d和1e)。


通過仔細研究阻抗錯配層的電磁波相互作用情況,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阻抗錯配產生的反射。在這些層的電磁波的相互作用導致介質邊界出現波反射和傳輸,其分別被量化表示為反射系數Γ和傳輸系數τ。反射系數是反射Er和入射Ei電場強度的比率。傳輸系數是傳輸Et和入射Ei電場強度的比率:


這些系數直接與增益、輸出功率、線性和回波損耗有關。要想理解阻抗錯配引起的紋波,我們首先必須理解反射和傳輸系數,以及在阻抗錯配邊界電磁場的相互作用。這些系數所反映的內容最終都將出現在性能參數測量中。

理論分析


反射和傳輸系數與穿過邊界的材料或者介質的結構性參數(介電常數、透磁率和傳導性)、波傳播方向(入射角)以及電場及磁場的方向(波極化)有關。電磁波以橫向電磁波模式(TEM)傳播,這種模式的特點是:傳輸線路中沒有縱向磁場,線路由兩個或者更多導體(同軸線或者微波傳輸帶線)組成。在傳播方向上沒有電場分量E和磁場分量H的波傳播,應出現在圖1d所示兩個介質的邊界處,并且入射角為θi(傾斜入射角)。


斜入射角波。通過電磁波平行U或者垂直┴極化的情況,可獲得斜入射角的反射和傳輸系數。大多數線纜和傳輸線介質材料相對磁導率μr一樣。μr=1時平行極化反射系數ΓU、平行極化傳輸系數τU、垂直極化反射系數Γ┴和垂直極化傳輸系數τ┴的菲涅耳(Fresnel)方程式,請分別見方程式3-6。參考[1]有這些方程式的詳細解釋。下標“i”、“r”和“t”分別代表入射、反射和傳輸場。


正常入射波


兩個導體傳輸線內的波傳播通過正常入射角為θi=0°的這段傳輸線。當θi變?yōu)?時,菲涅耳場反射和傳輸系數變得與極化無關。方程式3和5的反射系數以及方程式4和6的傳輸系數所得到的結果與方程式7和8一樣。下標“12”表示波從介質1入射,然后傳輸至圖1d的介質2中。

多次反射時的反射與傳輸系數


我們將在本小節(jié)中計算圖1e所示電介質模塊多次反射時的反射和傳輸系數。圖2顯示了該電介質模塊內正常入射平面波多次相互作用。


電介質模塊入射的正常平行或者垂直極化平面波可被看作:


其中,w為角頻率,d為電介質模塊內波傳輸的距離,而γ為電介質模塊的傳播常數,其如方程式10所示。傳播常數的實數部分為衰減常量α(Np/m),而虛數部分為波長常數β(rad/m)。方程式10中εr和μr為電介質模塊(即波傳播介質)的相對介電常數和透磁率。


圖2.電介質模塊內的多次反射。

由于方程式7,介質1到介質2以及介質2到介質1的入射波反射系數如方程式11和12所示。


由方程式8,介質1到介質2以及介質2到介質1的入射波傳輸系數如方程式13和14所示。


圖4顯示了總反射電場ErT,其等于單個反射電場(Er1、Er2、Er3…)之和。


其中,每個分量為:


因此,總反射場為:


多次反射的電介質模塊的總反射系數ΓT為:


同樣,圖2所示總傳輸電場EtT等于單個傳輸電場(Et1、Et2、Et3…)之和。



因此,多次反射的電介質模塊的總傳輸系數τT為:


無多次反射時,反射與傳輸系數見圖3。


圖3.電介質模塊內無反射配置。

請思考圖3所示電介質模塊中無多次反射的假設情況。由方程式7和8,我們可以輕松地寫出無多次反射的反射和傳輸系數,其如方程式23和24所示。下標“nr”代表“無反射”。在一些應用中,會使用一種時域選通(Time Gating)技術來去除多次反射。參考文獻[2]說明了選通分析。

理論舉例


圖4顯示的曲線圖為:方程式18—多次反射的反射系數;方程式22—多次反射的傳輸系數;方程式23—無多次反射的反射系數;方程式24—無多次反射的傳輸系數。為了便于說明,規(guī)定電介質模塊的相對介電常數為“10”,長度為10cm,并且介質1的相對介電常數為“1”。圖4表明,反射和傳輸系數僅在“多次反射”情況下才呈現紋波,其為多次反射的結果。但是,“無反射”響應并沒有顯示出任何紋波。通過圖5所示時域響應和傳輸系數時域響應,我們可以看到更好的多次反射。在“無多次反射”情況下,我們只能看到一個大峰值(原因是Et1)。然而,在具有大峰值的“多次反射”情況下,出現兩個相對更高水平的峰值(原因是Et2和Et3),表明電介質模塊內存在多次反射。


圖4.電介質模塊內有/無多次反射時的反射和傳輸系數的頻域。

圖5.電介質模塊內有/無多次反射時的反射和傳輸系數的時域。

模塊觀測


圖6a顯示了50歐姆微波帶傳輸線,圖6b顯示了30歐姆分流電阻器,我們有意將其放置于傳輸線的輸入和輸出端,目的是在輸入和輸出端形成錯配。圖7中,紅色線條表示50歐姆傳輸線的傳輸系數,并且其為0(入射波功率全部供給負載)。不存在紋波,就意味著沒有反射。圖7中藍色線條為圖6b所示原理圖的傳輸系數,其約為-12dB(表明由于錯配,大部分功率被反射)。另外,由于傳輸線內的多次反射,紋波隨之出現。


圖6.ADS原理圖:(a)50歐姆微波帶傳輸線;(b)30歐姆分流電阻器輸入和輸出端出現的錯配。

圖7.有/無多次反射時的模擬傳輸系數。

實驗驗證


圖8為前面小節(jié)中模擬傳輸線的評估電路板照片。我們將30歐姆電阻器放置于評估電路板(EVM)輸入和輸出SMA連接器結點處,其以黃色圈出。圖9顯示了重疊于藍色模擬線上的紅色傳輸線的測量得傳輸系數。該測量數據還顯示了傳輸線輸入和輸出處30歐姆電阻器錯配引起反射帶來的紋波響應。


RF器件表征有時會出現紋波,主要表現在性能參數(例如:增益、線性、回波損耗等)測量過程中。這些參數直接與反射和傳輸系數相關。本文中,我們討論了由模擬和實驗室測量提供支持的理論分析,以說明反射和傳輸系數中紋波的形成過程。并且阻抗錯配會引起電磁波多次反射,繼而導致紋波的產生。


圖8.50歐姆傳輸線評估電路板。

圖9.測量和模擬傳輸系數。




關鍵詞: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qū)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