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AM產品市場趨向成熟
據市調公司IC Insights今年7月發(fā)表的一份名為“Global Wafer Capacity 2013 report”報告稱,2012年末存儲器和代工(主要生產邏輯和混合信號電路)所用晶圓(以200mm晶圓計)已超過世界每月晶圓產能的一半,計共922.7萬片,占64%(其中存儲器占36.1%,代工27.5%),隨后邏輯電路占12.4%,微芯片(MPU,MCU和DSP)10.3%,模擬電路9.6%,其他4.1%。若單以存儲器而論,世界各國(地區(qū))每月所用晶圓數以韓國為首計共182.2萬片(占34.8%),隨后依次為臺灣119.4萬片,日本110.9萬片(計入Elpida公司),美國38.3萬片,中國33.8萬片(僅占6.4%)。邏輯電路所用晶圓以日本居首,微芯片美國第一,代工臺灣稱王(獨占48%)。
本文引用地址:http://2s4d.com/article/170378.htm存儲器在IC業(yè)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但IC Insights公司即在8月發(fā)表的“Mid-Year Update to The McClean Report 2013”報告中認為:Intel公司于1970年開發(fā)出DRAM,迄今恰好43年,世界DRAM市場最終達于成熟。成熟的標志一是世界已形成三星、Hynix和兼并了日本Elpida的美國Micron三足鼎立的壟斷巨頭,二是DRAM的投資趨于疲軟。2013年世界DRAM的投資估計為40億美元,僅略高于大衰退的2009年(39億美元),而當年DRAM市場預計可達337億美元,投資僅占其11.9%,是有史以來最低的一年(圖1)。2004~2008年間世界DRAM的投資占其銷售額的比重平均為42.1%,而2009~2013年5年間的比重降為21.5%,而預期到2017年間的比重更將進一步減少到15~20%。為建立新生產線和提高工藝水平的投資減少以及壟斷增強、競爭趨緩,反使DRAM的平均售價躍增40%,導致整個DRAM市場提升了28%?,F今建設一條新的晶圓生產線約需50億美元,除3大巨鱷之外,新廠商進入門檻難于跨越。2010~2013年間三星投資最多,累計達109.5億美元,大大高于同期的競爭對手,Hynix計61億美元,Micron 51億美元(加上Elpida合計為78億美元)。

事實上,近年內DRAM的產量自2011年來正逐年減少,據IHS iSuppli公司報告,以300mm晶圓計算,2013年僅為1300萬片,比2008高峰年的1640萬片減少了24%。這是業(yè)界采取的積極戰(zhàn)略,減少產量以達到供需平衡、穏定或提升價格。此外,DRAM的應用也走到了后PC時代,10年前PC/筆記本電腦的用量以bit計約占全部的65%,現已不到50%,明年末更將縮減到40%以下,而代之以服務器和移動設備,這需要更復雜的設計和產品專業(yè)化,改變了原先大眾化通用產品的性質。
這種種變化導致了DRAM著名廠商Qimonda和E1pida的破產或被并購,震撼業(yè)界。“大者恒大”,臺灣二流DRAM廠商如南亞、力晶、華邦等備受壓力,“政府”雖曾大聲疾呼整合,但業(yè)者囿于眼前利益而錯失良機,因而輝煌不再,前景叵測,看來今后只能在夾縫市場中掙扎圖存。而中國大陸有企業(yè)領導今天仍然認為,盡管DRAM發(fā)展有年,但仍具有極大的市場活力,擁有大量可以深入挖掘的發(fā)展空間,中國企業(yè)具有大量的發(fā)展機會,對此筆者期期竊望慎思!
存儲器相關文章:存儲器原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