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專欄

EEPW首頁 > 博客 > 新能源車降價潮來襲,汽車芯片企業(yè)如何扛壓破局?

新能源車降價潮來襲,汽車芯片企業(yè)如何扛壓破局?

發(fā)布人:芯股嬸 時間:2024-05-27 來源:工程師 發(fā)布文章

今年上半年,由特斯拉打響降價第一槍后,比亞迪、理想相繼跟進,國內新能源車企市場又掀起了新一輪的降價潮,壓力很快傳導至上游的汽車芯片供應商。

按照業(yè)內共識,一輛電動車上芯片使用量平均比傳統(tǒng)燃油車要多出一倍。因此近幾年伴隨著電動車的普及,車用半導體市迎來了爆發(fā)。

經歷過2021年的全球缺芯、2022年的消費電子寒冬兩次沖擊后,汽車芯片市場的需求只增不減,空前旺盛。

特別是在2023年,相比英特爾、高通、三星等一眾消費電子芯片巨頭的營收與利潤雙雙下滑,英飛凌、恩智浦等汽車電子芯片廠商普遍都有增長,英飛凌去年營收與利潤更是分別大漲15%、30%,刷新了公司的歷史記錄。

但從進入2024年開始,新能源電動汽車行業(yè)開始減速,整車銷量明顯下滑。特斯拉也在交出四年來最差的一份年報后著手進行裁員收縮。今年2月至4月,國內新能源車銷量更是出現(xiàn)了前所未見的“三連跌”。

汽車芯片公司也感受到了行業(yè)需求低迷,而車企的降價策略更令這些供應商直接承壓:整車降價,為控制成本則需要進一步去要求車用零件降價,芯片單價金額縮水。

車用半導體主要包括控制芯片、功率半導體、傳感器芯片三大類,由于在傳統(tǒng)燃油汽車上應用規(guī)模有限,價格與利潤率普遍不高,遠低于CPU、GPU等消費電子半導體。

瑞銀證券中國科技硬件行業(yè)分析師余佳告訴記者,國內新能源車的價格戰(zhàn)會直接影響到幾乎所有的車用半導體,主要產品都會背負成本壓力。此外,由于這幾年全球新增的新能源汽車制都在中國制造,國內市場汽車半導體長期都在擴產,產能增長整體快于需求增長。

機構今年年初通過調研發(fā)現(xiàn),由于背負一定未消化的產能壓力,行業(yè)擴產節(jié)奏比之前有所放緩,大部分國產廠商如果純做價格競爭,“不是不可能,但空間十分有限”。

英飛凌科技高級副總裁兼汽車業(yè)務大中華區(qū)負責人曹彥飛近期在接受界面新聞在內的媒體采訪時也表示,公司身在一線也切實感受到了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yè)的“卷”,尤其近一兩年來,技術、成本方方面面都“卷”得很突出。他相信,短期看今年有些區(qū)域的電動化的確出現(xiàn)了放緩,但智能化與低碳化長期是確定的未來,眼下遇到的更多是“階段性的挑戰(zhàn)或調整”。

同時,他認為,眼下面對新能源汽車短期內的發(fā)展放緩,與其在傳統(tǒng)車用半導體低端產品上“卷價格”,英飛凌更重視通過布局碳化硅(SiC)、氮化鎵(GaN)等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加強技術創(chuàng)新,提升功率半導體等車用芯片本身的價值,這也是更值得追求的長期目標。

第三代半導體“上車”目前是行業(yè)都在關注的增長趨勢。

相比芯片傳統(tǒng)的硅材料,碳化硅、氮化鎵等第三代半導體具有更大的帶隙寬度(也被稱作寬禁帶半導體),而帶隙寬度直接決定了半導體的導電性質,因此第三代半導體更適應于在高電壓、高溫與高頻率環(huán)境下工作。近些年來碳化硅普及速度快于氮化鎵,已經大量應用于新能源、電動汽車、充電樁和儲能等領域。

目前,碳化硅材料成本高于傳統(tǒng)半導體材料,相應的產品價格也更貴,進一步的普及要靠規(guī)模來降低單位成本,于是也帶動了全球車用半導體市場新一輪的擴產。

英飛凌是當中的代表,按照其制定的擴產計劃,預計到2027年,英飛凌的碳化硅產能將增加10倍。到2030年前,在全球碳化硅市場中所占的份額提高到30%,成為該領域的領導者。而從1995年入華至今,中國已成長為其最大的區(qū)域市場之一。2023年財報顯示,大中華區(qū)營收占比約為三分之一。

國產廠商也在這一賽道追趕入局。本周,國產功率半導體廠商士蘭微已經發(fā)布上市公司公告,啟動了8英寸碳化硅功率器件芯片制造生產線項目,總投資高達120億元。天岳先進、芯聯(lián)集成等廠商旗下也都有大型項目在建。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fā)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工作人員刪除。



關鍵詞: 半導體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qū)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