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模式困局:瘋狂擴張產能削弱了研發(fā)水平
一夜秋雨,物是人非。11月10日,絕大部分從夢中醒來的中芯國際員工不會想到,公司創(chuàng)始人、總裁張汝京,已不再是他們的領軍人了。
本文引用地址:http://2s4d.com/article/99738.htm昨日清晨,這家公司董事會發(fā)布消息稱,張汝京已因個人理由辭去集團職務,公司已委任王寧國為董事會執(zhí)行董事、總裁兼CEO。在提交給港交所的聲明中,它表示,按上市規(guī)則,董事長江上舟也已取代他擔任公司代表。所有決議立即生效。
同樣在昨天下午,中芯國際在港交所發(fā)布公告稱,已跟臺積電簽訂和解協(xié)議,將向后者分期4年支付2億美元現(xiàn)金,同時向臺積電發(fā)行新股及授予認股權證。
前者無疑是半導體產業(yè)界一次人事地震,后者緊隨而來,是訴訟目的之一還是中芯國際自身已到變革關頭?或許,兩者兼而有之。
而隨著張汝京的離任,中芯國際模式在半導體產業(yè)內是否走到盡頭?它的未來又該如何前行?這都值得我們思考。
中芯模式困局
雖然自2000年創(chuàng)立以來,中芯國際從無到有,迅速成為全球第三大,但它的一個最大特征是,瘋狂擴張產能。具體體現(xiàn)為四處布局生產基地,但在技術、研發(fā)的積累上卻是全球前四大中最弱的。
創(chuàng)立之初,中芯在上海設立了首座8英寸工廠。之后,幾乎每隔一到兩年,便會新增一座工廠。
比如,2003年,它收購了摩托羅拉天津廠;同時在北京建設12英寸工廠,2004年底正式投產。而2005年以來,擴張速度更快,除了在上海大本營擴充8英寸廠、規(guī)劃12英寸廠之外,它相繼在成都、武漢、深圳設立了8寸廠、12英寸廠、8英寸廠。其中,深圳廠8英寸線量產后,還將上馬12英寸生產線。
這一建設速度遠遠超過了競爭對手臺積電、聯(lián)電,一度讓和艦總裁徐建華驚訝,他在多個場合批評中芯過于側重量的增長,忽視技術研發(fā)。甚至表示,中芯在搞亂市場。即便是臺積電,在工廠數(shù)量上,也沒了優(yōu)勢。
張汝京的這種建廠速度,早在10年前就很有名,當他任職德儀時,就曾在短短幾年時間中連續(xù)建設了10座工廠。這為他換來了“建廠高手”的稱號。起初是贊美他,之后是貶低。因為,這個稱號言外之意是,中芯過度重視擴張產能,忽視體質增強。
早有許多投資機構對它發(fā)出過警告。對它一直不客氣的高盛,曾多次發(fā)布報告說,中芯國際擴張過度,盈利前景欠佳。即使對它非常友好的野村證券,也曾在2007年發(fā)布過警告言論。
這種擴張消耗了中芯有限的資金,延緩了技術進程,并且透支了它的人才資源。但它似乎沒有完全聽進去?;蛟S與中芯自得的委托模式有關。武漢、成都兩座基地即新芯、成芯,雖號稱中芯工廠,但實際投資均來自當?shù)卣?,中芯僅輸出技術、管理人才。因此,它一度認為,自己沒有什么運營風險。它還將這種“地方政府資金+外部技術、管理”的合作模式,冠名為“中芯模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