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過?!敝i底拆解 準入門檻或將出臺
“但是國內的多晶硅產能是否過剩,這需要分拆理解。”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趙玉文告訴記者,2008年國內多晶硅(6N以上)的產量只有4000多噸,滿足下游市場四分之一的需要,其余均需要進口。
本文引用地址:http://2s4d.com/article/98159.htm目前,多晶硅生產能力分3個等級:第一,對外宣布的能力;第二實際已經建成的能力;第三,實際產量。
趙玉文稱,在建的項目有可能停產,計劃的生產能力也未必能夠實現,加之擬建的項目并非一定能夠上馬,如果以2008年的需求量作為指標,仍有1.5萬噸缺口,“保守估計今年晶硅電池的需求量約為2.8萬噸,但從現在的情況來看,今年的產量只能達到1.4萬噸左右”,故此當前多晶硅的實際產能并未過剩。
前述知情人士亦向記者承認,目前國內多晶硅行業(yè)較為浮躁,企業(yè)宣稱的產能連1/5都沒實現,“如果依照目前規(guī)劃的產能,連2020年都能滿足需要”。從此邏輯推導,17萬噸的規(guī)劃很難實際上馬。
洗牌加速
目前多晶硅價格已從2008年10月份開始急劇跳水,從峰值350美元/公斤下降至現在約70美元/公斤的價格,跌幅達500%。70美元/公斤的價格已與國內生產企業(yè)的成本相近,而國內沒有達到規(guī)?;a、未采用閉環(huán)式生產的企業(yè)成本更是在100美元左右。
與此對應,國外大廠每公斤成本平均在30美元左右。
呂錦標承認,江蘇中能2008年67美元/公斤,但2009年一季度已成功降至46美元/公斤,隨著三期生產線于9月的全部投產,“2009年每公斤成本可以控制在35美元,2010年達到25美元”。
令人不安的是,目前國際七大廠均有擴產規(guī)劃。江游告訴記者,國際巨頭擴產并不能對國內市場產生太大影響,因為國際七大廠的擴產均需在2-3年后才能實現,“雖然國內好的多晶硅企業(yè)每公斤成本會比國際巨頭高出3-5美元,但考慮到運距、關稅等因素,國外巨頭并不占優(yōu)勢”,國際巨頭們的擴產影響更多的是關系到國內多晶硅企業(yè)未來對國際市場的爭奪。
呂錦標則認為,“未來企業(yè)的競爭將是以萬噸級的產能作為標準”,國內的多晶硅產能過剩實際上是結構性過剩。
事實上,因為下游需求的不旺及市場競爭的激烈,7月份四川省一些多晶硅企業(yè)已經出現間歇性停產。
同時,多晶硅產業(yè)的融資渠道在不斷收窄。在國務院提示多晶硅“產能過剩”之后,銀行對多晶硅企業(yè)的態(tài)度幾乎180度轉變。“江蘇光伏產業(yè)占據全國的70%,多晶硅產業(yè)約占全國的50%,除卻江蘇中能、江蘇順大這樣的大多晶硅企業(yè),還有無錫中彩、鹽城特華等中小企業(yè),還有一些小的計劃上馬項目,我們現在對小項目已經收緊銀根。”工商銀行江蘇省分行一位人士告訴記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