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國產手機之王?
2、華為未來的模式及手機業(yè)務的戰(zhàn)略地位
本文引用地址:http://2s4d.com/article/201812/395837.htm華為是什么?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第二,國際領先的SOC芯片,5G標準,成熟的軟件能力,華為是一個擁有行業(yè)標準+軟件能力+硬件能力+工業(yè)化生產能力的超級巨無霸。
華為的未來模式是什么?在華為看來,未來萬物互聯時代,有兩個口,一個口子是消費者,使用者這一方以人為中心的入口,另一方面是萬物互聯,以設備為中心的數據獲得口。
華為的未來,就是依靠自身技術的領先優(yōu)勢,憑借消費者終端的市場影響力,在萬物互聯的未來,通過消費者和設備的連接,占據消費者和數據兩個口子。
手機業(yè)務對華為來說,將成為最重要的收入來源,萬物互聯的重要入口。只有牢牢的把握住手機的優(yōu)勢,才能實現技術的利益最大化。
如果小米是“賣水人”的角色,華為就是“賣水壺”的角色,而手機,就是那個水壺。
(來自華為2017年年報)
三、華為和小米的困難
小米和華為模式的區(qū)別在于,華為承諾不用客戶的數據變現,不與應用開發(fā)伙伴爭利,不做股權投資。而小米依然是互聯網思維,最終從互聯網業(yè)務獲利,所致力的方向,就是數據。
兩種模式所公用的基礎是手機,對華為和小米來說,短期的最高目標就是拿下手機市場的絕對優(yōu)勢。
華為手機和小米手機,當前面臨的共同問題就是市場見頂,整體增長不足,這意味著對手每吃下一塊份額,自己就可能會丟掉一塊份額。
之前雙方市場份額都在增長的時候,還可以文明競爭,甚至是互相打氣。但是當市場成為零和游戲,沖突就會更加的尖銳,甚至放棄文明的打法。
對于擅長模式競爭的小米和技術追趕的華為,在未來的競爭中,都存在自身的缺陷。
1、小米的劣勢
技術
小米在技術上顯然是落后于華為的。根據2018年財報,小米的研發(fā)投入僅15億,是華為的1/60。松果芯片用的澎湃S1也僅在小米5C手機上測試性的用過后不再有聲音。技術能力的不足是小米在手機市場的競爭力最大的掣肘。
小米招股書披露數據顯示,截止到2018年3月31日,已獲得授權的專利數為7000多項,而對比華為2017年年報,累計獲得的專利為74307件,90%以上為發(fā)明專利。
技術的門檻,將來可能將手機廠商分為研發(fā)派和制造派。而小米很有可能就是那個制造派,甚至重現2016年供應鏈能力不足市場受到鉗制。
IOT,這次小米領先了多少?
小米手機成功的因素之一,是非常準確的踩中了中國智能爆發(fā)的前夕,并留給自己2年的準備時間。但是IOT不是單一產品,是一個生態(tài),其困難性遠超手機。小米進入IOT足夠早,目前也是全球最大的IOT平臺。但小米拿下IOT的船票了嗎?有沒有發(fā)展足夠到當年手機的地位?顯然是要打個問號的。
小米一開始采用了封閉策略,生態(tài)依靠的是其投資和扶持的企業(yè)。2017年轉向開放,打破自己構建的壁壘,更多的合作廠商進入。戰(zhàn)略調整的背后,是封閉的生態(tài)小米一家已經難以承載。而開放生態(tài)的關鍵,是掌握了多少核心的東西?小米生態(tài)聯盟的可靠程度有多高?利益關聯有多高?聯盟會一直這么穩(wěn)固嗎?
一方面,穩(wěn)固性較強的小米生態(tài)鏈,互聯網利潤是小米的,這些企業(yè)是否能長期忍受低毛利率的發(fā)展策略?
另一方面是通過無論是IOT芯片還是其他合作的企業(yè),如果突破小米的聯盟,那IOT生態(tài)的價值何在?
不幸的是,生態(tài)開放、硬件兼容、系統(tǒng)打通互相支持,從歷史的趨勢來看是必然。小米想要拿到船票,核心不是毛巾、電飯煲這些產品,而是手機、音箱、電視、小愛同學系統(tǒng)這些終端入口。
高端機
目前小米在中國ASP(Average Price ofMobile Phone,手機平均售價)同比增長了18%,以小米8為代表,截至10月份已經銷售了600多萬臺,2000元以上高端手機已經占了31%。而2000元以上,就是小米定義的高端機。
高端機的意義在于,早期小米依靠性價比占領的市場,隨著消費者需求的變化,已經不能滿足用戶對智能手機的需求。小米如果一味的主打性價比,之前的學生用戶或者其他追求性價比的用戶,會隨著消費能力的進步,逐漸拋棄小米。
高端機的意義還在于,其背后所對應的用戶,具有一定的消費能力,更容易接受小米背后整套的IOT設備,這恰恰就是小米最優(yōu)的目標人群。
如果失去了這部分用戶,失去消費入口,小米的整套生態(tài)鏈的邏輯就會失靈。賣再多的IOT硬件,拿不下高端機,小米手機最終可能淪落為智能家居時代的遙控器。
2、華為的劣勢
技術的領先讓華為在很多領域的追趕都有恃無恐,但是這也造成了技術依賴,商業(yè)模式創(chuàng)新不足。善于利用后發(fā)優(yōu)勢和風格上的穩(wěn)扎穩(wěn)打,給華為的副作用是商業(yè)模式上不夠大膽。比如明明做了很多年的手機,卻是在小米的模式得到驗證后才敢進場。
相比之下,雷軍多年來都是商業(yè)模式的引領者。從智能手機,到IOT,再到新零售。尤其是近一年來新零售對小米手機銷量上的提升,對華為消費者終端應用場景的不足產生了巨大的壓力。華為在除手機外的其他8個硬件入口(電視、平板、PC、汽車上的屏幕、音箱、耳機、眼鏡、手表)上,都還沒有建立起壁壘。
前有小米的追堵,后有在汽車、音箱、手表等各個垂直領域甚至是BAT量級的強有力的對手,華為消費者終端的突圍,將會非常之困難。
不做數據的華為,如果遠離了消費者,不能夠產生持續(xù)的粘性,就會被新生的對手們在不同的領域各個擊破。
華為模式和小米的模式相比,小米擅長的是模式型創(chuàng)新,華為的打法簡單粗暴,很擅長技術型追趕。
小米的互聯網模式,不確定性較大,每一步都是行業(yè)先驅,就像當年的互聯網手機一樣。但如果小米IOT戰(zhàn)略推行的不夠順利,那對小米整個生態(tài)是毀滅性的,這一步走不好,可能萬劫不復。
相比之下,華為的技術路線向工業(yè)和貿易的拓展,即使商業(yè)上失利,工業(yè)化上生產能力和技術的底層能力依然在。
四、一切,都要先拿下手機
小米對華為是有恩的。5年前小米模式初獲成功時,余承東公開表示:“祝賀小米,祝賀雷軍。從小米1開始我就看好其商業(yè)模式,我們當時榮耀1工藝和質量領先情況下,也沒敢邁出走互聯網銷售的步子,內部反對聲音和制約因素很多?!崩总妱t回復——“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國產手機。大家一起加油!”
在這之后,是榮耀對小米模式的像素級復制,這是華為手機成功的關鍵性一跳。
如今華為和小米已經成為國產手機的代表,兩個曾經的難兄難弟如今發(fā)現,最后的對手就是彼此。爭奪愈演愈烈,有明有暗,明面上打的越兇,背后的競爭越激烈。
12月17日,華為宣布手機出貨量突破2億部,小米手機的出貨量,在10月26日也突破了1億部。手機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兩家的未來商業(yè)模式的變化,使得手機業(yè)務的戰(zhàn)略意義走到了分水嶺。
無論對于華為還是小米來說,手機業(yè)務都是未來商業(yè)版圖的根基,拿下手機市場,后面才能走的更加的悠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