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會迎來第三個冬天嗎?
近兩年人工智能開始瘋狂生長,各種人工智能將會顛覆產業(yè)、顛覆生活,甚至取代人類的“宏大敘事”接踵而至。似乎人工智能就是未來已經是板上釘釘?shù)氖虑椤?/p>本文引用地址:http://2s4d.com/article/201708/363074.htm
但如果暫時放下對人工智能的美好想象,坐下來平心靜氣的觀察一下人工智能的歷史,卻可能產生不少另類的結論:
比如人工智能并不怎么前沿和未來,事實上人工智能比大部分我們日常生活中用到的科技都要“老氣橫秋”。從圖靈上世紀40年代提出現(xiàn)代人工智能概念,到1956年達特茅斯學院的一次會議上誕生第一個人工智能程序,人工智能這東西至少已經是60歲高齡的“爺爺級”技術。
而且人工智能改變生活,代替人類工作也不是什么新鮮論調,這種說法在幾十年里被反復拋出….結果呢,直到今天也沒出現(xiàn)。
回顧這六十年,AI的發(fā)展絕不是一帆風順的。尤其是兩次堪稱具有毀滅意義的,被廣泛承認的AI之冬,很大程度上將學界伸入現(xiàn)實的AI產業(yè)進行了清零。
所以在AI火爆的今天,重新回顧這兩次堪稱產業(yè)災難的事件很有意義。尤其當我們發(fā)現(xiàn),今天的很多畫面都只不過是場景重現(xiàn)的時候…….
第一次AI之冬:美好憧憬抵不過一場暴風雪
時間軸回到上世紀60年代。其實很多我們在今天認為是AI核心的技術方案,那個時候都已經被提出。比如神經網絡的構想,比如機器學習領域的很多基礎算法。但在當時,這些都是“旁門左道”,真正占領AI話語制高點的是邏輯理論。
自從1956年被提出之后,應用邏輯理論的人工智能程序在20年間不斷獲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比如在國際跳棋比賽中戰(zhàn)勝人類選手、自己解決代數(shù)問題等等,當時帶來的社會沖擊,想來跟我們今天看AI下圍棋、AI與人聊天一樣震撼。
1959年約翰·麥卡錫發(fā)表論文闡述了完整的AI系統(tǒng)。之后AI機器人開始進駐工業(yè)生產線,甚至出現(xiàn)了能完成自然語言處理的AI程序。
更重要的是,由于當時的國際政治秩序,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大量動用國防開支來支持人工智能研發(fā),各種實驗室和AI企業(yè)拔地而起。就在當時,已經有科學家預言70年代機器人將徹底取代人類工作,也有科學家和社會名流認為AI將毀滅人類——是的,一切都和今天如此相似。
但這次持續(xù)20年的AI第一次繁榮期,卻在1974年畫上了句號。
其主要原因,還是邏輯理論下的AI系統(tǒng)難以工程化。紙上談兵的AI太多,但耗費了巨額資金和漫長等待后,依然沒有能成為實物、帶來實際價值的AI系統(tǒng)。
就在人們開始逐漸放棄對AI的幻想時,最后一根導火索被點燃了:應用數(shù)學領域的大師,詹姆斯·萊特希爾爵士在給英國科學研究委員會所做的報告中,用詳盡的數(shù)據(jù)和調查結果狠狠批判了AI產業(yè)的發(fā)展現(xiàn)狀,并且斷言“人工智能研究沒有帶來任何重要影響?!?/p>
這場帶來AI之冬的報告,引發(fā)了西方各國政府大幅度削減AI研究經費,林立的實驗室接連破滅。第一次AI繁榮時期的主角邏輯理論也至今埋沒在歷史的塵埃中,難以與機器學習、神經網絡等后輩相抗衡。
第二次AI之冬:計算機的悲喜三重奏
好在進入80年代,不安分AI又開始了蠢蠢欲動。
相比于60年代作為軍備競賽產物的AI,80年代的AI是因為商業(yè)化前景迎來了又一次集體興奮。
這次利好消息也是來自多方面的。首先在學界,機器學習開始取代邏輯理論成為主流。而反向傳播算法為代表的多層神經網絡被研發(fā)成功,成為了直到今天都影響AI界的大事。由于多層神經網絡的自我排錯性和兼容性良好,帶來了AI逼近通用的新希望。
(多層神經網絡邏輯示例)
而在產業(yè)方面同樣傳來了利好消息:1975年第一臺LISP計算機研制成功,到了80年代,這種廣泛被看好可以實現(xiàn)自然語言處理、知識工程、工業(yè)分析的計算機類型,成為了商業(yè)追逐的風口。據(jù)統(tǒng)計,到80年代中期美國已經有100家以上的LISP公司,這在當年可謂新興產業(yè)中的翹楚。
另一方面,是1981年工業(yè)部開始了第五代計算機項目研究。這在當時日本經濟騰飛的大背景下受到了全世界的廣泛關注,美英等國也處于戰(zhàn)略考慮重新開始自主AI計算機發(fā)展。
多方面的利好加持下,AI又一次來到了舞臺中央。但這次快速登場等來的卻是更快速的謝幕。
第二次AI之冬并沒有一個標志性的事件作為開啟。但1987年是一個被廣泛認同的時間節(jié)點。這一年華爾街大崩潰,全球范圍內迎來了史無前例的金融危機。而LISP機產業(yè)也裹挾其中,由于LISP的真實應用場景欠奉,危機中的資本界很快失去了耐心,泡沫急速破碎,相關公司近乎全線破產,AI又一次成為了欺騙與失望的代名詞。
當然,這次AI之冬非常漫長的原因在于90年代個人計算機時代正式到來。原本已經對AI計算機失去耐心的人們瞬間被PC這個大怪獸圈粉——之后的故事我們都知道,AI陷入了史無前例的長眠,直到近幾年又一次蘇醒。
縱觀整個第二次AI之冬,它由日本的第五代計算機計劃開啟,被LISP計算機的泡沫點燃,最終被個人計算機時代到來給徹底坐實。三種計算機的三種命運,寫成了AI的幾十年運數(shù),想想也是怪有意思的。
AI之冬的總結與教訓
如今的AI再繁榮,就像前兩次一樣,都是由幾大利好消息作為核心支撐產生了。
首先是深度學習的崛起讓業(yè)界看到了全新希望,其次移動芯片等計算系統(tǒng)硬件的飛躍,也讓AI需要的龐大運算力成為可能。
但更關鍵的是大數(shù)據(jù)時代的到來,讓訓練AI必須的數(shù)據(jù)不再遙不可及。這也是AI最大的利好消息,以至于讓學界和商界不那么擔憂“第三次AI之冬”。
但縱觀前兩次AI的劫難,不難發(fā)現(xiàn)AI產業(yè)的興衰是有規(guī)律的??偨Y這些規(guī)律,可以認為AI有三點特征始終沒有改變。
第一、AI是經濟興奮的造物。每一次AI潮的爆發(fā)和冷卻,都是由沒有被完全驗證的技術利好,引發(fā)各領域的全線瘋狂。但當技術利好最終被證明無效的時候,產業(yè)寒冬就會無情爆發(fā)。
第二、AI是國家戰(zhàn)略的附庸。歷史和今天都證明了,每一次AI崛起都離不開國家間的技術博弈。因為AI本身具有的經濟和軍事變革想象力實在過于巨大。主流大國都不會坐視對手獨自發(fā)展這一技術。但如果一旦國家戰(zhàn)略轉向,AI的情景就將十分危險。
第三、AI有可能被其他技術趕超并替代。我們都以為AI將徹底取代家用計算機,殊不知真實的歷史恰好相反。當我們以為AI就是唯一未來的時候,市場往往會有其他看起來“不那么聰明”的技術出來攪局,用鐵一樣的數(shù)據(jù)證明誰才是老大。
這三點可以說是AI產業(yè)被反復驗證的規(guī)律,也是兩次AI之冬留下的寶貴經驗。如果我們認同這些常識,或許可以從中得到一些教訓,用以避免災難——或者至少在災難中自保。
首先,我們要承認AI的產業(yè)破壞力是驚人的。歷次AI之冬的深層誘因,都很難離開學界、商界和政府普遍都希望AI是一種錦上添花的附加技術。而不愿意將AI視作現(xiàn)有技術和工業(yè)體系的顛覆者。但AI這種東西確實從出發(fā)點就與傳統(tǒng)計算機科學極為不同,如果不愿意以打破既有利益格局為代價,全面擁抱AI,最后的結果恐怕會是畏首畏尾,重新導致AI產品在實踐中寸步難行,變成一個AI來了又走的惡性閉環(huán)。
其次,無論是創(chuàng)業(yè)還是資本注入,都應該避免賭博式投注。事實已經證明AI很難成為迅猛的風口,進入AI界必須忍受技術原型、實驗模型、商用產品三者之間漫長的時間差。另外AI在歷史上已經很多次創(chuàng)造了畸形生長的偽風口,這都是市場過分期待AI馬上變現(xiàn)帶來的惡果,最后泡沫破裂,自食其果的只能是AI從業(yè)者自己。
最后,如果認同AI是一個很可能反復,甚至重新進入冬天的技術領域,那么學界、商界和政府應該各自有一套取舍和保存火種的機制。AI不應在盛夏被捧得過高,也不應在寒冬被一棍子打死。只有確保自己的每一步都從AI中收益,并幫助行業(yè)整體良性發(fā)展,AI之冬的損傷才能降到最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