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哭”勒索病毒肆虐 安全芯片成市場新寵
截至歐洲時間14日早晨,“想哭”勒索病毒已經侵害150個國家的20萬臺電腦,而這一數字還在增加;Intel被檢測出潛伏在其芯片內長達七年的漏洞,各類芯片病毒層出不窮,危害嚴重,芯片到底怎么了?
本文引用地址:http://2s4d.com/article/201705/359267.htm“想哭”病毒風暴席卷全球
至歐洲時間14日早晨,多達150個國家的20萬臺電腦遭“想哭”勒索病毒侵害。預料,到15日,人們回返公司上班,這一數字還會進一步增加。歐洲刑警組織和其他警察機構還不知道誰是幕后元兇,他們假設這是刑事案子,目前正朝這個方向調查。
據了解,此輪黑客攻擊在12日開始,全球包括歐美和亞洲等地至少150個國家的政府機構、銀行、工廠、醫(yī)院、學府的電腦系統(tǒng)先后遭黑客攻擊。俄羅斯和印度的情況最嚴重,這兩個國家“仍廣泛使用最容易中招的微軟視窗XP系統(tǒng)”。這一電腦病毒主要針對運行微軟視窗系統(tǒng)的電腦。電腦受感染后會顯示一個信息,指系統(tǒng)內的檔案已被加密,用戶須向黑客支付約300美元的比特幣來贖回檔案。若三天內未收到贖金,這筆錢將翻倍;若七天內還是沒收到,就會把所有文件刪除。有很多企業(yè)付錢,目前數額應該不多,但這筆金額或許還會增加。黑客列出的比特幣地址所收到的贖金大約有32000美元。美國國土安全部的電腦緊急應對小組稱,支付贖金也不能保證加密文件會被釋放,而是還可能讓這些黑客獲得他們的銀行信息。
多家網絡保安公司認定,該病毒源自美國國家安全局病毒武器庫。上個月,美國國安局遭遇泄密事件,其研發(fā)的多款黑客攻擊工具外泄。該病毒主要針對微軟的永恒之藍的漏洞進行傳播和攻擊。一旦電腦感染該病毒,被感染電腦會主動對局域網內的其他電腦進行隨機攻擊,局域網內沒有修補漏洞的電腦理論上將無一幸免的感染該病毒。
“想哭”勒索病毒發(fā)展速度迅猛,對我國的很多行業(yè)網絡也造成極大影響,目前已知遭受攻擊的行業(yè)包括教育、石油、交通、公安等,針對這個情況,公安部網安局正在協(xié)調我國各家網絡信息安全企業(yè)對這個勒索蠕蟲病毒進行預防和查殺。據公安部網安局專家介紹,雖然目前國內部分網絡運營商已經采取了防范措施,但是在一些行業(yè)內網中依然存在大量漏洞,并成為攻擊目標,高校成為了重災區(qū)。
根據網絡安全公司數據統(tǒng)計,截止5月13日晚8點,我國共有39730家機構被感染,其中教育科研機構有4341家,病毒利用了445的一個重要的端口。校園網因為ip直連的情況,導致沒有一個nat和防火墻來阻斷對445端口的訪問所以在校園網沒有打補丁的機器就直接暴露在病毒之下了。另外,病毒有主動攻擊的特性,所以每一次傳播范圍都很廣。電腦被感染后,不到十秒,電腦里的所有用戶文件全部被加密無法打開。加密的文件會根據病毒指引去付贖金獲得密鑰,但是根據目前的研究看成功的幾率非常低,整個互聯網安全界在積極的探索有沒有辦法解開這個密鑰。因為它用的是高強度非對稱加密的算法,這個密鑰空間非常大,就算用暴力破解也需要非常長的時間,目前來看是不可接受的。
針對已經被感染病毒的用戶,專家建議首先使用安全軟件查殺蠕蟲病毒,并保留被加密的文件,待日后網絡安全公司找到有效方法后再進行解鎖。目前唯一的防范措施就是上班一定要先拔網線,安裝安全軟件,打上補丁,然后再插上網線進行工作,否則沒有打補丁的電腦非常大的幾率會收到蠕蟲病毒攻擊。
微軟被千夫所指,Intel難逃厄運
“想哭”勒索病毒主要針對微軟永恒之藍的漏洞,而且使用Windows XP,Windows 2003操作系統(tǒng)的用戶暫時無法修復漏洞,一時間微軟被千夫所指,有口難辨。
無獨有偶,Intel在前幾日被檢測出潛伏在其芯片中長達7年的遠程劫持漏洞,其嚴重程度遠超想象,最新發(fā)現的漏洞存在于Intel的AMT主動管理技術當中,該技術允許用戶通過遠程連接來獲得計算機的完全控制權,因此安全性更加重要。
Tenable Network Security在最新報告中稱,AMT技術被設計為訪問認證時系統(tǒng)會用加密哈希值(cryptographic hash)驗證身份,然后才授權登錄。但是,最新研究發(fā)現這一驗證技術存在嚴重漏洞,哈希值可以是任何東西,甚至連文字串都不需要。對此,Tenable Network Security的技術主管Carlos Perez表示,即使輸入錯誤的哈希值也可以獲得授權,甚至已有可以完全繞開驗證機制的方法出現。安全公司Embedi的技術人員也發(fā)現了上述AMT技術漏洞,并表示該漏洞自2010年就已經存在于Intel推出的部分芯片當中,比如vPro處理器。
對于曝光的安全問題,Intel目前已經表示會在一周內發(fā)布相關的修復補丁,并會通過新固件的方式推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