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汽車電子 > 業(yè)界動態(tài) > Intel后PC時代轉型 為何選擇無人駕駛?

Intel后PC時代轉型 為何選擇無人駕駛?

作者: 時間:2016-10-24 來源:新智元 收藏
編者按:從深度學習平臺到機器視覺,英特爾無人駕駛布局之路逐漸明晰。從目前來看,通過收購,英特爾獲得了深度學習和機器視覺方面技術的積累,而在商業(yè)應用上,英特爾也在通過積極地合作,逐漸進入市場。

  楊靜:在里面到底是高科技企業(yè)為主,還是汽車產業(yè)為主呢?

本文引用地址:http://2s4d.com/article/201610/311733.htm

  陳偉:還是平等。

  鄧志東:自動駕駛汽車只是一個移動端設備,如果從這個角度講,接下來這個時代有兩種可能:一個就是跨界顛復,像谷歌或者是英特爾,把傳統(tǒng)汽車制造商顛覆了,這個完全是有可能的。還有一個是百年汽車廠家,它們通過技術進步、轉型升級最后成為老大。對于傳統(tǒng)車廠來說,無非就是這兩個結果:一個是科學企業(yè)當老大,它們成為富士康。一個是它們自己轉型升級成為老大。

  楊靜:接著您的話題,未來幾年,您認為哪一種類型的企業(yè)將在的產業(yè)競爭當中占據戰(zhàn)略的制高點。

  鄧志東:我覺得科技企業(yè)更積極。因為傳統(tǒng)汽車主機廠它們比較被動,這是革命的問題,它們必須要順勢而為。國外很明顯,絕大多數的國外汽車主機廠都在搞智能駕駛產品,它是被迫的,因為互聯(lián)網企業(yè)的強勢介入。為什么它們不愿意革命呢?像寶馬、奔馳,這個品牌效益太厲害了,汽車它成了共享的汽車設備,這個品牌就不重要了。這樣的話,一百多天積累下來的品牌效益就消失了。

  楊靜:但是你出門打車還可以打一個奔馳。

  鄧志東:不需要了,因為你更關心安全問題。

  楊靜:我覺得英特爾有別的觀點,在未來的這種無人駕駛產業(yè)競爭當中哪類企業(yè)會占領戰(zhàn)略的制高點?

  陳偉:個人的看法。我們講到寶馬,大家為什么買寶馬,寶馬并不是很舒適,但是它著地感好。我認為將來最主要的企業(yè)是服務行業(yè),因為這些服務在中國的呈現(xiàn)是互聯(lián)網公司,它們提供服務,它們可能會彎道超車。

  楊靜:比如像百度也在做無人車,滴滴也開始做自動駕駛,包括樂視,如果您認為高科技企業(yè)里面比較靠譜,那這三家企業(yè),您覺得哪個更靠譜呢?

  (此前發(fā)表講話的英特爾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qū)總裁楊旭主動加入討論)

  楊旭:我有點坐不住了。這個問題問得很好,但是我是這么想的,我覺得在看不清楚未來的時候,你要看歷史。你看當時手機出來的時候,蘋果不是做手機出身的,但是它知道潛在的顛覆性用戶的需求在哪兒。我覺得這也是一樣的,誰把對方先研究透,技術發(fā)生了突破,同時把潛在用戶的需求挖掘得很清楚,然后把兩者結合起來,進行完美的整合,誰就有機會。我比較同意互補,術業(yè)有專攻,做車的人對車的研究肯定比做科技的多得多,但是他不知道未來的發(fā)展方向,他需要這些東西。我覺得誰先把對方研究透,把消費者的需求研究透,技術發(fā)生了突破,這兩者結合起來,我覺得就是突破點。

  楊靜:最后一個話題,各位嘉賓怎么樣來看待未來無人駕駛產業(yè),未來到底會是怎樣的?你們如何看待這個產業(yè)的未來?從莊總開始。

  莊鑒韜:我認為汽車企業(yè)和科技企業(yè)到將來的距離是等距的,為什么這么說呢?是因為首先要解決服務的問題,兩個產業(yè)還都是制造業(yè)?,F(xiàn)在在中國誰解決了這個問題?可能是滴滴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它抓住了服務。英特爾和寶馬都還沒有到這個領域,從這個角度來理解是等距的。未來誰能夠率先想到把服務做了,誰就離未來的愿景更近。剛才我也講到汽車行業(yè)也提出一個口號向出行服務來轉化。英特爾也可以從科技行業(yè)改變到科技服務,這是未來的一個愿景。將來你可以設想,沒準兩家公司合并都是有可能的,只要是能夠提供更好的服務。

  第二,剛才已經提到了自動駕駛有五個階段。剛才陳總也聊到,未來怎么有可能先落地。應該是誰有商業(yè)價值誰就先落地,能夠設想的愿景是,目前看對無人駕駛最有需求的應該是物流公司,長距離大載重量的運輸。

  楊靜:比如阿里巴巴?

  莊鑒韜:差不多,我們怎么能夠解決長途運輸過程司機疲勞駕駛問題,可能就會用到無人駕駛。中間要解決法律問題,如果一個無人駕駛汽車和普通汽車發(fā)生交通事故,在法規(guī)上是誰負責任,這是一個問題。還有一個是道路規(guī)劃問題,比較現(xiàn)實的是說,假定我們在北京和上海之間先有那么一條高速路,或者高速路里劃一道,這只能開無人駕駛汽車,僅限二十五噸以上的大卡車通行,我覺得第一步應該先實現(xiàn)這個。而這個事情對整個行業(yè)會有一個革命性的推動。不僅在技術上,同時在法律上,以及相關的社會政策環(huán)境上,它能起到一個試驗作用。現(xiàn)在從技術層面上并沒有太大的障礙,自主品牌好多汽車廠家都號稱自己開始無人駕駛研究。如果一大堆無人駕駛車上路,我估計北京基本上就癱瘓了。我個人認為,未來的愿景是在這個層面,長距離、大載重量貨運領域解決相關的政策法律障礙解決以后,會為將來整個行業(yè)的發(fā)展有一個深入的試驗或者探討,接下來過渡到小轎車、私人轎車載人領域,這種會在第二步解決。我覺得將來大致是這么一個愿景。最后過渡到鄧教授想象的:運輸就是一個很簡單的事,我今兒就想去賽道飆車,我就去租個寶馬開車,這些是特殊需求。這是我個人的意見。

  楊靜:莊總給我們描繪了無人駕駛未來三部曲,鄧教授?

  鄧志東:首先無人駕駛產業(yè)都有哪些,至少包括四個產業(yè)。第一個產業(yè)是我剛才說的無人駕駛汽車和私人服務,這個產業(yè)很大。還有一個無人駕駛汽車本身。還有一個車聯(lián)網與云平臺。第四個是IPS。這四大產業(yè),咱們可以看到,這四大產業(yè)都從制造業(yè)向服務業(yè)轉型,而且明顯是向智能化這方面發(fā)展。最終的發(fā)展應該是建立一個共享經濟。

  楊靜:會有多長時間?二十年?

  鄧志東:三五年。

  楊靜:宋院長。

  宋繼強:對于科技界的人來講,我們現(xiàn)在想象不到無人車在全天候、全路況下能夠通行,也許那個時候虛擬現(xiàn)實早就實現(xiàn)了,我不需要去上班了。運輸交通的需求永遠存在,在某些行業(yè)里邊可以去做試點,因為目前我們還不覺得目前的人工智能程度能夠應付所有的問題,比如從南到北遇到的刮風、下雪的情況能不能很好的運行。

  如果說這個平臺,比如科技公司和汽車廠商的合力下把這個平臺做好,怎么在這個平臺提供多樣性的服務,這個服務一定是根據車來變化。那個時候手機、可穿戴設備跟車是實時的互動,在那種場景下,可能有虛擬現(xiàn)實各種東西,我沒有辦法想象是一個什么樣的產品,但是我同意剛才一個觀點,最后誰真正能搞清楚在這個平臺上怎么做服務賺錢,這種廠商才是勝利者。生產廠商都是服務于他們的。

  陳偉:我今天坐在這里我看不懂,將來的可能性相當地大,像IT公車、汽車公司應該抓住這個機會點,是因為無人駕駛技術整合還沒有實現(xiàn),所以它的價值特別大。當這個東西變成很普及以后,因為它最終是做運輸,但過去的交通的目的不等于將來的交通目的,它可能會帶來一個很大的顛覆性。

  楊靜:無論是無人駕駛產業(yè)的發(fā)展,還是共享經濟的融合,可能都需要一些跨界的合作,以及跨界平臺的交流,非常感謝英特爾組織了這樣一個平臺,是無人駕駛的媒體分享沙龍,讓大家坐在一起討論分享,我們最后就請各位嘉賓用一句話來總結你們的觀點,莊總您開始。

  莊鑒韜:我想說的是,不管是科技公司還是主機廠未來都應該把服務作為最重要的探索領域。

  鄧志東:無人駕駛汽車和智能服務時代一定會到來。

  宋繼強:我希望科技企業(yè)和傳統(tǒng)行業(yè),加上一些研究機構、政府能夠合力起來,加速這天的到來。

  陳偉:我只能說今天非常榮幸,英特爾物聯(lián)網事業(yè)部能為無人駕駛做出微薄的貢獻。

  楊靜:謝謝各位嘉賓。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關鍵詞: Intel 無人駕駛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qū)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