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測試具備UMA/GAN功能的移動電話
SEGW還能作為手機和相連的計費、認證與授權服務器(AAA)之間的通信中介,對用戶進行認證并允許他們使用網絡提供的GAN服務時。AAA服務器以發(fā)向手機的請求/響應口令所得到的結果為基礎進行認證判決,并迫使手機和網絡都去證實用戶SIM或USIM卡上的共享私秘“k”值和該AAA服務器連接的網絡歸屬位置寄存器信息。除了對手機和網絡進行認證之外,認證算法的結果還可用于推算通信雙方所需的關鍵資料,以便對手機和SEGW之間的IPSec連接進行加密。
本文引用地址:http://2s4d.com/article/84012.htm手機與AAA服務器之間的認證協(xié)議在2G和3G網絡中是不相同的。2G和3G網絡使用的認證協(xié)議均基于現(xiàn)有的2G和3G認證技術,但為增強對往往更易受攻擊的IP接入網的保護而做了很大改進。2G網絡采用的是針對用戶識別模塊(EAP-SIM)的擴展認證協(xié)議,而3G網絡采用的是針對UMTS認證和密匙協(xié)商(EAP-AKA)的擴展認證協(xié)議。
當測試條件不允許禁止手機中的GAN安全功能時,必須在測試系統(tǒng)中部署帶一定IPSec和EAP功能的SEGW與AAA服務器組件,這樣手機才能連接到GAN網絡并使用GAN服務。
測試注意事項
在嘗試驗證一部GAN手機的設計參數時,設計工程師需要回答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在測試與標準的一致性時,哪些參數是必須測試的?其次,哪些實際使用情形的測試最能表明手機的設計是否達到目標?最后是在設計過程中要想減少重復工作和不必要的重復測試,最佳的測試時機在何時?
就象純蜂窩網絡一樣,在GAN網絡中,呼叫建立、呼叫終止和切換功能最可能成為系統(tǒng)的弱點,從而增大服務故障和用戶不滿的幾率。為了徹底地試驗這些功能,設計工程師最好有一套具備測試功能的測試平臺,并且最好靠近設計小組的其他成員。這樣能夠促進設計小組根據測試結果進行高效的決策。
GAN系統(tǒng)引入了新的信令程序,這是一種被許多現(xiàn)有上層功能采用的接入層技術。3GPP在3GPP TS 51.010-14中規(guī)定了許多一致性測試項目,具備GAN功能的手機必須經過這些測試才能上市。盡管這些測試規(guī)范對GAN專用的新程序測試給予了相當的關注,但對在GAN上部署的現(xiàn)有蜂窩通信技術的使用和用戶體驗卻鮮有涉及。因此,設計工程師可以選擇許多工作情景進行測試,包括:
* GAN發(fā)現(xiàn)程序的成功或失敗
* 包括寄存器更新在內的GAN注冊程序的成功或失敗
* 在GAN和GERAN/UTRAN操作之間的初始移動站模式選擇
* 移動發(fā)起(MO)和移動終止(MT)的GAN話音呼叫
* 基于GAN的數據連接以及采用這些基礎連接的設備帶來的最終用戶體驗
* 基于GAN的雙模傳輸(DTM)或SS (UTRAN)連接
* 通過GAN傳送基于GSM的MO和MT點對點SMS短信
* 通過GAN傳送基于GPRS的MO和MT點對點SMS短信
* 所有適用的出入蜂窩網絡的情景包括:漫游入(從G/U到GAN網)、漫游出(從GAN到G/U)、切換入(從G/U到GAN)、切換出(從GAN到G/U)、蜂窩變更指令(從G/U到GAN)、在DTM或SS連接過程中的切換入/出(從GAN到G/U以及從G/U到GAN)
GAN測試的配置
使用諸如安捷倫8960這樣的專用無線通信測試套件,就能以可控并且可重復的方式仿真GAN功能測試所需的各種不同情景。此類測試在GAN手機的整個開發(fā)周期內(從早期設計階段,一直到系統(tǒng)集成和驗證、仿真和現(xiàn)場測試、互通性測試以及一致性測試)都是非常重要的。
圖1給出了一種GAN手機功能測試的配置,其中在PC機上運行的應用程序用于模仿GANC。
圖1:用軟件進行GANC仿真。
在這種配置中,任何能夠與手機連接并獲取一個IP地址的設備都能提供一個IP網絡連接。圖2中使用的是一個普通的商用WLAN接入點。
圖2:利用安捷倫8960測試套件和商用WLAN接入點進行GAN測試配置。
其他測試考慮因素
除了驗證一款手機的性能是否符合GAN標準之外,設計工程師還應考慮一些標準沒有涉及但與日常使用有關的測試項目。下面舉了三個使用測試的例子,從中可以看出這些測試對預測手機的實際使用性能很有幫助。
電流消耗分析
與蜂窩通信標準不同,WLAN標準并沒有過多考慮用戶設備的電池容量,因此其耗電量可能較大。一款單模GSM手機,即便一直運行于待機狀態(tài),其電池使用時間可能也是運行于WLAN模式的手機電池的5倍。如果再算上通話時間,二者的差別會更大。因為一部具備GAN功能的手機必須同時監(jiān)測GERAN、UTRAN和GAN網絡,所以電池使用時間應該是設計中需要主要考慮的一個因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