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信/ICT領域趨勢:移動化、微型化和倍增性
在國際電聯成立后的150年間,信息和通信技術(ICT)已經變得和當時僅有的電報形式完全不一樣了,今天我們看到的“智能”通信通常都是在我們周圍環(huán)境中看不見的內嵌的設備。電信、信息技術(IT)和計算機技術應用已經變得更加融合、更加強大和更加廣泛。隨著手機價格的降低及其功能的增加,這個星球中的大多數人手中都將很快拿到一個比1980年代最強大計算機的處理性能都要高很多的手機。今天的網絡、設備和互聯網也已經與2000年初完全不同。本文列出近幾十年來電信/ICT領域出現的若干重大改革趨勢,并探尋這些趨勢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網絡世界。
本文引用地址:http://2s4d.com/article/274864.htm移動化、微型化和倍增性:互聯設備顯然已經變得更為便攜、更小巧也更強大。未來,我們在移動的時候將有可能享用更高速度的連接,從而實現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通過任何設備在網絡之間無縫漫游,即所謂的“泛在連接”。摩爾定律繼續(xù)保持其驚人的有效性(雖然高登·摩爾本人最近在2015年3月預測他的定律將“在未來幾十年左右消亡”)。技術分析家瑪麗·米克爾預測,每個新的計算平臺的規(guī)模通常都是上一代的10倍。到2015年,全世界互聯設備的數量預計將達158億,比上網總人數還要多一倍。到2020年,這一比例將最少達到6比1,這將徹底改變我們對互聯網的認知以及我們互聯的社會。
移動電話最初是用來實現語音的移動連接的,但現在已經擴展到移動新聞、相機、視頻、錢包、社交網絡和電話簿、指南針、金屬探測器甚至是眾包地震儀?,F在,如果谷歌“模塊”智能手機Ara項目能成功,電話更是可能變成我們身上帶的“碎片”,且手機將有可能分成多個部分,從而克服硬件上的限制,讓用戶在移動的時候熱插拔各個組件(如屏幕和相機)。
2001年,現代通信和互聯網被認為是距離的終結者,因為互聯網和通信能夠將世界各地的人們聯系起來。現在,移動電話將可能成為位置的終結者,因為人們的談話、工作或上網游戲能夠在各個地方進行,而不需要在這些活動的傳統(tǒng)意義上的地點(比如以前工作要在工作間里,娛樂要在社交俱樂部或家里)。
越來越多的設備和越來越多的新社交媒體意味著人們的私人生活和職業(yè)生活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你是否還在將臉譜專用于朋友和個人更新,而領英專用于同事?)。的確,隨著人們用以交換新聞和觀點的社交媒體平臺越來越多,內容的創(chuàng)造已經從單向的“一對多”廣播形式轉變成了“多對多”的交互式對話。社交媒體服務(包括臉譜、推特和領英)正在將個人之間的通信變得更加動態(tài)、交互和實時。信息現在成了一個易消逝的產品,它存在的壽命越來越短,這是因為網絡流量正在以實時形式反映著變化的趨勢和現實世界的活動。社交媒體讓我們能夠獲得并保持聯系,而同時我們也會感嘆這里的“朋友”是否是真的朋友??赡苣樧V上對‘.sucks’域名還沒有一個反對意見的圖標,但其注冊進程已經在以很快的速度開展。
邁入物聯網的時代:在經過十幾年的爭論、討論和期待后,“物聯網(IoT)”時代可能真的要來到了。根據國際電聯2005年互聯網報告,物聯網和我們的超鏈接世界覆蓋了不同領域的技術進步,包括無線和移動連接、微型化、納米科技、無線電頻率識別(RFID)以及智能技術。這些技術進步集中在一起,能夠有助于實現微型化的、自動的互聯網,其中,相互連接的設備能夠在一種完全連接的環(huán)境下,定時且相對不費力地通過實時更新來進行通信。這方面的爭論仍在繼續(xù),比如將有多大的M2M流量通過互聯網通信,互操作性在這種情況下能起多大的作用。但M2M和物聯網技術確實是打開了迄今為止都難以想象之大規(guī)模的通信和數據大門。同時,諸如軟件定義網絡(SDN)和網絡虛擬化技術正在幫助將網絡變得更加可升級和靈活,讓它們能夠更有效和更動態(tài)地應對不同業(yè)務與應用的信息流。
數據宇宙的增長:連接程度在不斷擴展,而這一趨勢的另一面是數據宇宙規(guī)模的不斷增長。根據國際數據中心預測,數字宇宙將每兩年增長一倍,并將在2013年和2020年間實現十倍的增長幅度,即從2013年的4.4萬億吉比特增長到2020年的44萬億吉比特,這其中的部分貢獻來自物聯網的快速發(fā)展。目前,數字宇宙中所有數據的60%來自于工業(yè)化。
成熟市場如德國、日本和美國,但到2020年,這一比例要倒過來;新興市場(包括巴西、中國、印度、墨西哥和俄羅斯)的數據將占據多數比例。如何充分利用數據宇宙的優(yōu)勢,并采取保護措施防止?jié)撛诘臄祿E用,這很可能是未來最緊要的挑戰(zhàn)之一。
未來,在功能性、廣泛性以及規(guī)模性方面的增長趨勢看起來仍將繼續(xù)。但可以確定的是,在這激動人心的電信和ICT世界里,我們永遠不知道未來將走向何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