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集成電路中減少天線效應
如摩爾定律所述,數(shù)十年來,集成電路的密度和性能迅猛增長。眾所周知,這種高速增長的趨勢總有一天會結(jié)束,人們只是不知道當這一刻來臨時,集成電路 的密度和性能到底能達到何種程度。隨著技術的發(fā)展,集成電路密度不斷增加,而柵氧化層寬度不斷減少,超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中常見的多種效應變得原來越重要并難 以控制。天線效應便是其中之一。在過去的二十年中,半導體技術得以迅速發(fā)展,催生出更小規(guī)格、更高封裝密度、更高速電路、更低功耗的產(chǎn)品。本文將討論天線 效應以及減少天線效應的解決方案。
天線效應或等離子導致柵氧損傷是指:在MOS集成電路生產(chǎn)過程中,一種可潛在影響產(chǎn)品產(chǎn)量和可靠性的效應。
目前,平版印刷工藝采用“等離子刻蝕”法(或“干法刻蝕”)制造集成電路。等離子是一種用于刻蝕的離子化/活性氣體。它可進行超級模式控制(更鋒利邊 緣/更少咬邊),并實現(xiàn)多種在傳統(tǒng)刻蝕中無法實現(xiàn)的化學反應。但凡事都有兩面性,它還帶來一些副作用,其中之一就是充電損傷。
等離子充電損傷是指在等離子處理過程中,MOSFET 中產(chǎn)生的柵氧化層的非預期高場應力。在等離子刻蝕過程中,大量電荷聚集在多晶硅和金屬表面。通過電容耦合,在柵氧化層中會形成較大電場,導致產(chǎn)生可損傷氧 化層并改變設備閥值電壓(VT)的應力。如下圖所示,被聚集的靜電荷被傳輸?shù)綎艠O中,通過柵氧化層 ,被電流隧道中和。
圖1:等離子刻蝕過程中的天線效應。
顯而易見,暴露在等離子面前的導體面積非常重要,它決定靜電荷聚集率和隧穿電流的大小 。這就是所謂的“天線效應”。柵極下的導體與氧化層的面積比就是天線比率。一般來講,天線比率可看做是一種電流倍增器,可放大柵氧化層隧穿電流的密度。對 于給定的天線比率來說,等粒子密度越高,隧穿電流越大。更高的隧穿電流意味著更高的損傷。
3種等離子制造過程
導體層模式刻蝕過程——累積電荷量與周長成正比。
灰化過程——累積電荷量與面積呈正比。
接觸刻蝕過程——累積電荷量與通過區(qū)域的面積成正比。
天線比率(AR)的傳統(tǒng)定義是指“天線”導體的面積與所相連的柵氧化層面積的比率。傳統(tǒng)理論認為,天線效應降低程度與天線比率成正比(每個金屬層的充電效果是相同的)。然而,人們發(fā)現(xiàn)天線比率并不取決于天線效應,還需要考慮布局問題。
電路相關文章:電路分析基礎
pic相關文章:pic是什么
電荷放大器相關文章:電荷放大器原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