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充電的到來還不能稱之為一場革命
最近看到報道稱韓國一家研究中心開發(fā)了一套新無線充電系統(tǒng),一次可以同時對五米之內的40部智能手機充電,這種充電技術有可能會徹底淘汰傳統(tǒng)充電方式。我知道像諾基亞這些手機廠商已經推出了可以使用的無線充電器。那么無線充電是怎么實現的?是否真的是一場充電方式的革命?
本文引用地址:http://2s4d.com/article/245766.htm無線充電看似是一項新的技術,其實發(fā)展的時間已經較長。2007年,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把共振運用到電磁波的傳輸上而成功“抓住”了電磁波。他們利用銅制線圈作為電磁共振器,一團線圈附在傳送電力方,另一團在接受電力方。當傳送方送出某特定頻率的電磁波后,經過電磁場擴散到接受方,電力就實現了無線傳導。這項被他們稱為“無線電力”的技術經過多次試驗,當時能成功為一個兩米外的60瓦燈泡供電。
這項研究成果發(fā)布到著名的《科學》雜志的網站上,引起巨大反響。
無線充電的原理是什么?
無線充電其實是傳統(tǒng)的電磁感應技術的新應用。無線充電又稱作感應充電,是利用近場感應,也就是電感耦合,由供電設備(充電器)將能量傳送至用電的裝置,該裝置使用接收到的能量對電池充電,并同時供其本身運作之用。由于充電器與用電裝置之間以電感耦合傳送能量,兩者之間可以不用電線連接。
電磁感應解決方案在技術實現上并無太多神秘感,中國本土的比亞迪公司早在2005年12月申請的非接觸感應式充電器專利,就使用了電磁感應技術。
目前在消費電子領域出現了無線充電的研發(fā)熱潮,除諾基亞外,三星、谷歌等廠商均將這項技術應用到產品之中,蘋果也申請了無線充電相關的專利。
無線充電相較于有線充電有何優(yōu)勢?
國內無線充電研究和應用已經起步,目前申請的相關專利數量至少數十項,不過大多數與手機充電不相關。
無線充電要在消費電子等設備上完美實現,需要做到兩點:一是保證電磁波只輻射到手機接收部分,不會影響到人體健康,或干擾其他設備;二是讓電磁輻射在錯誤使用情況下不至于損壞電池和充電器,比如識別無線充電器上的異物,防止鋰電池過熱導致的變形或爆炸的危險等。
此外,保證足夠的傳輸效率也很重要,據悉,有線充電的效率只有87%左右,無線充電有的號稱達到90%的傳輸效率,但是可信度不高。有專家表示,在手機外殼5mm厚度情況下,無線充電的傳輸效率最高能達到70%。
無線充電能算一場革命嗎?
從用戶角度看,無線充電帶來的便利顯而易見。省去了讓人煩惱的充電線,讓充電變得更為簡易。
如果這項技術得到更多改進,將來很可能應用到所有需要充電的移動設備。而且通過內置接收器和發(fā)射器,無線充電技術可以部署在公共區(qū)域,如咖啡館、賓館、機場、快餐店等消費場景之中,就像Wi-Fi一般無處不在。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MarketsandMarkets的一份報告,全球無線充電市場將在未來五年內獲得井噴式增長,到2017年將形成超過70億美元的市場,年復合增長率預計為57.6%。
前景無疑是美好的,不過現在的無線充電技術仍然不能稱之為革命,其仍然存在諸多不足,例如充電距離。而具體到韓國的這項新技術,雖然可以實現五米內充電,但是這個距離要實現大規(guī)模應用還不夠。除此之外,價格也是阻礙其進一步普及的因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