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汽車成功研發(fā)3款車規(guī)級芯片填補國內空白
Source: Yellow Dog Productions/ The Image Bank/Getty Images
根據10月18日發(fā)布的一篇新聞稿,東風汽車正積極推動國產芯片替代進口汽車芯片,重點關注微控制單元(MCU)和專用芯片。東風汽車研發(fā)總院智能化總師張凡武強調了芯片國產化的重要性,他指出,越是難以替代的芯片就越是應該采用國產替代。
近日,東風汽車宣布成功研發(fā)3款車規(guī)級芯片,這是填補國內空白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其中,一款高端MCU芯片、一款H橋驅動芯片已實現二次流片,一款高邊驅動芯片已開始整車量產搭載。
張凡武指出,當前車輛通常包含25至50個控制器,使用大約500至1,000顆芯片。用于電源和底盤域控制器等重要的高端MCU及專用芯片,傳統(tǒng)上一直由國外制造商主導。認識到對國外芯片的依賴性之后,東風汽車于2019年啟動了國產化替代戰(zhàn)略,重點開發(fā)一款高端MCU及四款專用芯片,以確保供應鏈的穩(wěn)定和可靠。
2022年,東風汽車聯合中國信科二進制半導體有限公司等8家企業(yè)和機構,共同成立了湖北省車規(guī)級芯片產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聯合體。目前,該創(chuàng)新聯合體從需求定義、設計、制造、測試等出發(fā),已經成功串聯起整個芯片產業(yè)鏈。
2024年8月,聯合體開發(fā)的高端MCU芯片實現了第二次流片,控制器軟件開發(fā)正在同步進行中。該芯片預計將于2025年搭載上車,有望成為中國首款量產的國產化MCU芯片。
車規(guī)級芯片的研發(fā)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概念提出到真正落地需要3至6年時間。這些芯片不僅需要大量投資,而且在開發(fā)及車輛整合方面面臨諸多挑戰(zhàn)。張凡武用一張示意圖說明了國內芯片短缺的情況,圖上綠色笑臉代表國內還有一些可用資源;紅色苦臉則代表國內資源空白。
張凡武強調,芯片真正實現國產化應該是一種正向開發(fā),即軟件和硬件都在國內生產,并根據國產車的具體需求進行定制,而不僅僅是簡單的替代外國組件。
在9月舉行的東風汽車科技創(chuàng)新周活動上,公司宣布將加快國產高算力芯片應用。到2026年,計劃廣泛采用7納米制程芯片,到2030年將應用5納米制程芯片。到2035年,東風汽車計劃將更先進的芯片架構與人工智能算法深度融合,以提升車輛智能化水平,降低功耗并改善用戶交互體驗。
本文內容來自S&P Global Mobility[標普全球汽車]收費內容
文章版權歸微信平臺S&P Global Mobility[標普全球汽車]所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