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設計應用 > CPU核心數是越多越好嗎?很多人可能會踏入誤區(qū)

CPU核心數是越多越好嗎?很多人可能會踏入誤區(qū)

作者: 時間:2018-09-13 來源:網絡 收藏

  我們在組裝電腦時,、主板和顯卡往往是我們最關注的三個部件,這也被稱為組裝電腦的最重要的三個部件。

本文引用地址:http://2s4d.com/article/201809/391846.htm

  這三大件中是電腦的大腦,決定電腦的運行速度,主板是身軀,決定電腦的擴展能力,連接電腦各個部件,顯卡則是運行游戲的決定性因素,可以比喻為電腦的干活的雙手,這三大件往往決定了電腦整個平臺的性能。

  今天我們DIY小課堂就先來談談,購買,很多人都可能會踏入的誤區(qū)。

  CPU核心數是越多越好嗎?

  CPU的性能除了受到核心數目影響以外,還會受到CPU主頻、架構、是否有超線程和加速頻率的政策影響,因此CPU的核心數目并不是越多越好。

  CPU的核心數目越多,在一些需要大量計算任務的場景中比如渲染、轉碼以及高性能運算中確實表現越好。

  但我們普通消費者日常使用的程序和軟件通常利用不到這么多的核心和線程,為什么曉邊要這樣說呢?

  此前因為Intel稱霸主流CPU市場,并實行了嚴格的產品等級劃分標準,主流的也是最多人使用i5處理器一直都是4核4線程處理器,也因此多數的程序、軟件在開發(fā)之初就設定為4核優(yōu)化。

  核心更多甚至可能會引起游戲報錯,比如最近發(fā)布的32核處理器線程撕裂者二代2990WX在不少游戲中就因為核心太多導致游戲啟動失敗。

  而且同系列核心越多的處理器型號成本越高,售價越貴,因此我們在購買CPU時要了解自身的目的,假如是為了玩游戲,一味追求多核高價CPU是沒有必要的。

  不過這兩年隨著市場上十分具有話語權的Intel也開始普及6核處理器,如今許多新游戲就對多核優(yōu)化十分好,假如你是為了玩游戲而組建電腦,一顆6核處理器已經足夠讓大部分消費者使用三四年了。

  假如你對游戲之外還有渲染之類需要大量CPU運算的工作或者多開程序的需求,可以考慮適當加錢購買更多核心(8~16核)的處理器,而對于裝機以渲染、壓片等工作為主的創(chuàng)作者,自然選購核心越多的CPU越好。

  CPU的TDP就是ta的實際功耗嗎?

  TDP的英文全稱是“Thermal Design Power”,中文翻譯為“熱設計功耗”。

  對應系列CPU的最終版本在滿負荷(CPU 利用率為100%的理論上)可能會達到的最高散熱熱量,散熱器必須保證在處理器TDP最大的時候,處理器的溫度仍然在設計范圍之內。

  它僅代表CPU需要的搭配怎樣規(guī)格的散熱器和散熱系統(tǒng),主要是提供給OEM廠商,散熱片/風扇廠商,以及機箱廠商等等進行系統(tǒng)設計時使用的,并不代表CPU實際功耗。

  比如此前曉邊做的一篇四款TDP都為65W的CPU橫評,測試時除了主板和CPU以外其他配件保持一致。

  但是在CPU滿載時功耗最大的平臺和功耗最低的平臺依然差了足足70余瓦。要想知道每一款CPU功耗值,最好還是需要多來我們PConline,查閱實測文章了解。

  不過同系列處理器TDP越小,確實表示CPU的發(fā)熱量越小,功耗較小。

  CPU的頻率越高越好?

  CPU頻率簡單的說就是指CPU運行速度有多快,同樣道理因為影響CPU性能的還有架構、加速頻率策略、是否有超線程和核心數目等因素。

  因此并不是說CPU的頻率越高就越好,但是當其他因素保持一致時,CPU的主頻確實越高越好,功耗也會越高。

  一般情況下大家認為頻率越高的CPU單核性能越強,其實這也是很片面的。

  大家可以記住以下公式,CPU單核性能=IPC(CPU每一時鐘周期內所執(zhí)行的指令多少) x 頻率(MHz時鐘速度),這個公式最初由英特爾提出并被業(yè)界廣泛認可。

  所以我們可以簡單看到影響CPU單核性能的除了頻率還有IPC,所以不同架構之間不能直接看頻率比較性能。

  以市面上最熱銷的CPU系列二代銳龍和8代酷睿為例,4.0GHz的二代銳龍單核性能僅與的3.8GHz左右的8代酷睿單核性能相當。

  而影響CPU多核性能的除了頻率和IPC,還有核心數目和超線程的效率。

  核心數目這個大家一個很好理解,而超線程效率是什么呢?

  同規(guī)格下具備超線程的CPU多核性能是比沒有超線程的CPU要好,而這個差值的大小就是由超線程效率決定的,超線程效率越高,CPU具備超線程后多核性能越強。

  還是以市面上最熱銷的CPU系列二代銳龍和8代酷睿為例,8代酷睿的超線程效率大概為0.25(即一個超線程約等于0.25個物理核心),而二代銳龍的超線程效率則可以達到0.3。

  假如是對比沒有超線程的多核處理器,我們依然可以通過上面的CPU性能=IPC(CPU每一時鐘周期內所執(zhí)行的指令多少)×頻率(MHz時鐘速度)大致比較得出。

  但假如是對比具有超線程的處理器多核性能,情況往往復雜的多,還是需要通過實測檢驗。

  CPU的IPC是什么鬼?

  IPC 即 Instruction Per Clock,指的是CPU 每一時鐘周期內所執(zhí)行的指令多少,它是由CPU的架構設計決定的,每一次架構的修正和改變都會影響CPU的IPC。

  一般情況下CPU的IPC在架構沒有大改的情況下提升是十分困難的,Intel從4代酷睿開始到8代酷睿IPC提升不超過20%。

  根據目前的消息9代酷睿也只是8代酷睿的馬甲,也就是說從4代酷睿到9代酷睿,隔了五六年時間,Intel的Core系列處理器IPC提升都不超過20%,又比如AMD的ZEN+架構,官方宣稱也只比ZEN架構的IPC提升了3%。

  CPU單核性能=IPC(CPU每一時鐘周期內所執(zhí)行的指令多少)×頻率(MHz時鐘速度),所以IPC強的架構能夠在較低頻率就能打敗更高頻率的架構,也因此IPC的強弱一般代表著架構的先進性。

  要想直接比較不同架構間CPU IPC差多少,其實很簡單,只要兩個CPU限定在同一個頻率,再進行多項單核基準性能測試,就能知道他們的IPC大概的差距了。

  總結

  第一點,CPU的核心數目并不是越多越好,我們還需要根據自身需求決定

  第二點,CPU的TDP并不直接等價于CPU實際功耗,要想知道某個CPU型號的具體功耗還需要看實測數據。

  第三點,同架構下CPU的主頻越高確實越好,但是不同架構的CPU不能直接通過看主頻來比較性能

  第四點,IPC是由CPU架構決定的,要想知道CPU間IPC相差多少,看看同頻下它們單核差距就大概能知道了



關鍵詞: CPU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qū)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