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醫(yī)療設備王者Jawbone就這樣走了
這在2015年開始表現(xiàn)出端倪,風險投資者在出資時往往討價還價。根據硅谷Fenwick&West律所的調查,2016年第一季度融資的平均價格的增幅(53%)略低于歷史平均水平(56%)。
本文引用地址:http://2s4d.com/article/201703/345775.htm此時,Jawbone的日子變得艱難,為了獲得資金,不得不接受苛刻的融資條款或者是“流血融資”。2015年3月,Jawbone公司融資3億美元。但此后彭博社報道稱,貝萊德公司投資的那部分其實只是貸款而非股權融資。除此之外,還有之前說到的折價融資。
當Jawbone出現(xiàn)問題時,資本成了第一批拋棄它的。
Jawbone,到底錯在哪?
最后,我們不妨在復盤下,Jawbone之敗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過早地進入尚未成熟的可穿戴賽道,行業(yè)依賴偽市場概念存活
盡管Fitbit、Misfit、三星、蘋果、小米等給出的成績不算寒磣,但可穿戴設備依然是個“偽命題”,一個并不真實存在的大眾市場。去年Business Insider一份市場調查報告顯示,51%的用戶表示看不到任何使用的必要——iPhone和Android等智能設備多包括了計步和心率檢測功能。據美國市場研究公司NPD Group的統(tǒng)計,約有40%的運動手環(huán)用戶在購買這類設備后6個月選擇停用。
這背后是其產品價值所限,其中的運動、睡眠、飲食數據,以及與朋友互動都比手機要弱太多,況且數據上還不見得有多準確。
在可穿戴領域,大家都面臨著如何針對市場和用戶需求痛點,完成基礎性創(chuàng)新和提升實際價值(用戶和廠商自己)的挑戰(zhàn),就連上市公司都股價狂瀉,Jawbone自然難以獨善其身,只是相比于其他同行,Jawbone過早地成了先烈。
二、作為技術創(chuàng)業(yè)公司,Jawbone缺乏技術支撐
在Jawbone這里,我們并沒有看到Up手環(huán)有什么革命性的變化或技術注入,就連材質上,Jawbone也未給市場帶來任何驚喜,當對手用太空鋁、視網膜屏等材料技術進行更新時,Jawbone還是那個土土的手環(huán)。
Jawbone 曾想通過新技術打敗競爭對手,2012-2013 年間,Jawbone 拿到 1.7 億美元融資,那時,Jawbone斥資1 億美元買下健康監(jiān)測設備生產廠商BodyMedia,因為BodyMedia 擁有一種計算運動量的新技術:測量皮膚電阻反應和溫度,根據熱量離開皮膚的速率計算卡路里消耗情況。但這項技術沒能進入Jawbone 新手環(huán)。事實上,因為太超前,直到今天也沒有任何公司的手環(huán)或者智能手表用上類似的技術。
三、戰(zhàn)略選擇失誤,產品體驗又被人詬病
為了手環(huán),Jawbone 甚至放棄了自己領先的耳機和音箱市場。 2013 年之后,Jawbone再也沒有更新過自己的音箱產品線。在技術上,當對手SONOS提供了一個更適合在線音樂服務的整居方案,后來者馬遜 Echo 也做到了可以聽懂人話,Jambox 限于被動挨打的境地。
被孤注一擲的手環(huán)也并不令人滿意,比如高價格Jawbone UP3卻是短續(xù)航。Jawbone本來妄圖走蘋果的路線,可惜又沒有成熟的生態(tài)圈和數量最多的移動開發(fā)者做支撐,更何況Apple Watch尚未發(fā)售,也未完全被市場驗證。
根本原因,享受資本紅利的Jawbone被過度嬌慣,以致喪失自救能力。
和國外的亞馬遜,國內的京東類似,號稱最殘酷的資本市場居然容忍了這樣的公司多年來不盈利,這種超級寬容讓Jawbone連續(xù)融資13輪還能存活下來。
但故事講了個遍,那些最有價值的東西反而被忽略,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Jawbone毫無危機意識,甚至連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也在漸漸喪失。
事實證明,只有那些居安思危的才可能笑到最后,資本是助推器,更是警鐘。
比如宜家,當家居賣場流量(也就是新增用戶)的天花板逐漸凸顯,宜家率先進行二次升級,將流量轉化平臺接觸,從家居延伸到家裝、設計。
比如靠屌絲經濟起步的小米,在“屌絲紅利”結束之后,消費升級的時代之中,也不得不尋求自己的升級,向屌絲說再見。
再比如百草味這樣的線下企業(yè),曾經“迷信”互聯(lián)網是治病良藥,只要做電商渠道就可以藥到病除,最后不得不在模式和運營上進行調整。
當然,Jawbone的隕落,并非否定紅利的價值,只是當環(huán)境向好,企業(yè)可能會放大自己價值和當下行為的正當性,忘記長遠的方向;而當環(huán)境轉向之前,我們的企業(yè)該學會如何自省、自我調整。
馬云說,企業(yè)需要在“陽光明媚的時候,修屋頂”,享受紅利,并能未雨綢繆才是企業(yè)掌控未來的正確姿勢。
可惜,Jawbone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后一個因為冒進而倒下的高估值創(chuàng)業(yè)公司。據外媒消息,Jawbone正寄希望通過B2C模式提供醫(yī)療健康產品以及與之相配套的一系列服務來獲得重生的機會,目標群體則是臨床醫(yī)生和醫(yī)療服務機構。
這一轉型的好處在于,Jawbone可以繼續(xù)利用原來可穿戴產品收集的數據,但問題也不少,比如如今從事一般性醫(yī)療健康產品的玩家已經相當多,Jawbone進入到一個陌生的領域,并無核心競爭力,也無品牌價值。而且從消費電子產品轉型醫(yī)療健康領域,Jawbone最大的挑戰(zhàn)還是能否應付人體健康大數據的監(jiān)測的精準性和復雜病況的科學識別,可穿戴產品數據的科學性已經遭人質疑,Jawbone如何讓用戶重拾信心?再說Jawbone熟悉的純硬件打法在醫(yī)療健康領域可能完全失效,Jawbone只有極少的試錯時間,所以Jawbone的轉型之路依然任重道遠。目前Jawbone正在繼續(xù)尋求融資,但愿Jawbone在醫(yī)療健康這個新賽道上能看清資本紅利對其自身的影響,痛定思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