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5G從什么行業(yè)應用開始? 5G需要什么樣終端?
在MWC2016上,從終端到互聯(lián)網公司,5G成為最大的亮點,那么,5G需要什么樣的終端支持?
本文引用地址:http://2s4d.com/article/201607/294281.htm對此,華為無線網絡產品線首席營銷官楊超斌在接受采訪時表示,5G時代終端類型跟現(xiàn)在移動通信會有比較大差別?;谌说耐ㄐ牛还茉趺礃?,每一個人還是需要有智能手機,但是智能手機只是5G終端類型一種。隨著用戶對于體驗要求的提升,AR/VR這一類業(yè)務也是面向人與人通信,相信AR/VR終端也會逐步出來。
在中國5G從什么行業(yè)應用開始?楊超斌預測:第一,通信AR/VR這是看得到訴求,人對體驗的追求是不可逆的;第二、在全國六大城市已開始了車聯(lián)網,還有上海也有車聯(lián)網試點,2020年也做相應規(guī)劃。
“超低時延、超高可靠性連接會成為5G網絡訴求?!睏畛笳f,對于整個5G網絡能力設計來講,在5G架構設計必須保持一定的靈活性,應對未來整個5G商用,以及不同行業(yè)應用的比較分散訴求。雖然5G來了,但是4G接下來十年里面也會長期存在。因此5G引入到整個網絡以后,對于終端來講,必須具備跟5G、4G包括頻譜、WIFI能夠同時保持多連接的能力。
華為VR產品SDK將在開發(fā)者聯(lián)盟上線。華為終端產品線總裁何剛在接受搜狐科技專訪時表示,正式面向市場的VR產品大約在7月中旬。不過,何剛強調目前也是試水,VR產品真正成熟仍需要2-3年。
楊超斌分析認為,現(xiàn)在AR/VR新業(yè)務需求已出現(xiàn),用戶要有比較好VR體驗,網絡帶寬會提出訴求,如果達到視網膜的體驗,整體分辨率要達到16K,然后每秒上頻速率就要達到120幀,基于這樣的假設,對網絡帶寬提出4.2個Gbps訴求。同時,如果保證整個體驗對于AR/VR業(yè)務來講,不單單是帶寬,還有時延,一般端到端時延必須小于20毫秒,如果120幀每秒,實際上消耗掉8個毫秒在終端里面,同時攝像頭采樣,在服務器里面內容轉換,也會消耗4-5個毫秒,因此20毫秒時延里面從終端、服務器里面消耗掉,最后留給整個網絡只有7個毫秒,7個毫秒時延還包含上行下行。對于AR/VR這類業(yè)務目前所有網絡,所有系統(tǒng)是無法滿足的,必須基于未來系統(tǒng),僅是5G應用一個新的方面。
“對于汽車來講,主要是智能駕駛,而不是自動駕駛,可靠性要求必須大于5G以上,整個網絡時延也會提出相應訴求,必須滿足5-10毫秒端到端的時延?!睏畛笳f,未來汽車里面會有300多個傳感器,這樣數據實際上是需要跟網絡進行通信。
此前,楊超斌在接受采訪時透露,到2020年前,華為將投6億美元研發(fā)5G技術,實現(xiàn)5G標準化。目前華為已在5G創(chuàng)新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按照整體規(guī)劃,到2018年,華為將開始部署5G實驗網,2020年部署5G商用網。但是,如今5G面臨三大挑戰(zhàn):
第一,終端跟網絡之間保持可靠連接?,F(xiàn)在的手機只能跟一個小區(qū)一個基站進行通信。在無線傳播環(huán)境里面具有不確定性,如果手機只跟一個基站保持通信,可靠性是很難滿足5個G訴求。如果要保持極高可靠性,必須讓終端能夠同時跟幾個基站保持聯(lián)系?,F(xiàn)在大家手上手機,你在這個房間里面可以同時接很多信號,只不過現(xiàn)在技術沒有把這些應用起來。
第二,整個移動網絡建設是蜂窩網,這就意味著整個網絡架構像蜂窩一樣,以小區(qū)為中心進行規(guī)劃,來進行建設的。未來整個網絡建設會轉換到以用戶為中心,未來移動網絡里面用戶不單單包含人還包含物,對于人和物,這個訴求不一樣。尤其是對物的訴求,需求是千差萬別。因此怎么樣能夠以用戶為中心,來保證不同用戶終端類型的體驗。我們在網絡架構設計上,必須能夠滿足這個訴求。
第三,從整個架構看,5G現(xiàn)在是標準化剛剛開始。2020年開始商用,2020年到2030年之間,整個5G的技術,還會持續(xù)的創(chuàng)新,持續(xù)的演進。5G商用范圍2020-2030年,這十年還會持續(xù)擴大。整個架構上必須從現(xiàn)在這種煙囪式架構,演化到未來云化架構,只有基于全網云化的架構,才有可能應對未來不確定性。
楊超斌認為,現(xiàn)在的手機雖然可以支持2G、3G、4G也能接受WIFI信號,但是對同一類型業(yè)務只能跟一個基站保持聯(lián)系,會產生有兩個問題:第一連接可靠性問題,第二雖然可以收到很多基站信號,但手機速率提不上去,因為你只跟一個基站保持通信。因此,未來對于每一個終端設備,必須能夠跟不同技術,能夠同時保持通信。雖然5G來了,但是4G接下來十年里面也會長期存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