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功率光伏陣列I-V特性測試技術研究
3.1 測試原理及構成
圖2示出基于動態(tài)電容充電的光伏陣列特性曲線測試儀結構。主要包括主電路、控制最小系統(tǒng)、外部采樣電路、驅動隔離電路、保護電路等。主要技術包括設計合適的充電電容以及在充電過程中對光伏陣列輸出電壓、電流進行高速、高精度的采集。本文引用地址:http://2s4d.com/article/194403.htm
基于動態(tài)電容充電的光伏陣列特性測試方法使用電容作為光伏陣列的負載,電容剛開始充電時,電容兩端電壓為零,光伏陣列相當于短路;當電容充電結束后,電容兩端電壓為光伏陣列的開路電壓,相當于光伏陣列開路。整個測試過程為:由控制電路發(fā)出控制信號使K1閉合,光伏陣列開始對電容C充電,電容電壓從零變化到開路電壓,光伏陣列的工作點就會由短路電流處逐漸變化到開路電壓處,在此過程中進行光伏陣列輸出電壓和電流的采樣,從而得到光伏陣列在每個工作點的電壓和電流,由這些采樣點的組合就構成了當前環(huán)境條件下光伏陣列的I-V特性曲線。采樣結束后,斷開K1,閉合K2,對C進行放電,使電容保持零初始狀態(tài)。
3.2 充電電容的設計
電容值大小直接決定了充電時間的長短,從而決定了采樣的速率和系統(tǒng)的體積。電容越大,充電時間越長,有利于數(shù)據(jù)采樣,但系統(tǒng)體積增加;選擇較小的電容值,能夠減小系統(tǒng)體積,但電容充電時問縮短,在采樣周期不變的情況下,采樣數(shù)據(jù)點數(shù)就會減少,從而由這些點繪制的I-V特性曲線的準確度就會降低。
圖3為電容充電曲線示意圖,由圖可見電容充電時間介于以曲線(1)和曲線(2)充電方式充電時間之間。
若以曲線(1)的方式給電容充電,整個充電過程電流始終為短路電流Isc。由電容特性可知電容兩端電壓u(t)與流過電容的電流i(t)的關系為:
由以上分析和實際試驗經(jīng)驗可知,電容實際充電時間約為由公式t=CUoc/Isc計算的值的3倍。系統(tǒng)中電壓測試范圍為0~1kV(Umax=1kV),電流測試范圍為0~20 A(Imax=20 A)。在整個充電過程中采樣200個點,所選擇的A/D采樣芯片兩次數(shù)據(jù)轉換之間的時間間隔為2μs,故轉換時間應不低于400μs,再加上要對轉換結果進行判斷,考慮一定的安全裕量,采樣時間應不低于10ms。
為保證小電壓大電流(Uoc1=Umax×3%=30 V,Isc1=Imax=20A)也能保證足夠的采樣時間,采樣時間應滿足:
根據(jù)公式(6)和(7),選擇充電電容為2 mF。
3.3 放電電阻設計
為了保證不影響下一次充電測量的準確性,需要在每次電容充電完成后通過放電電阻R對電容放電。R越小,放電時間越快,但R上承受的功率越大;R越大,放電時間越長,不利于系統(tǒng)工作快速性的要求。綜合實際情況,取放電時間為10s。電容電壓U與t關系為:U=Uocexp[-t/(RC)],當t=5RC時,認為電容兩端電壓接近零。t=10s,C=2mF,解得R=1k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