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電源與新能源 > 市場分析 > 一家光伏企業(yè)的“政策地”花樣

一家光伏企業(yè)的“政策地”花樣

作者: 時間:2009-12-17 來源:電子產品世界 收藏

  據奉賢區(qū)國土規(guī)劃局土地管理科朱科長回憶,“這么大的單塊土地出讓,區(qū)里近幾年也就這一次”。

本文引用地址:http://2s4d.com/article/101479.htm

  按照晶龍與上海方面簽訂的協議,晶龍應興建一個“包括單硅片生產、電池生產及封裝在內的具有完整產業(yè)鏈的國內最大的電池生產企業(yè)”,在2009年底前完成全部建設并投產,形成約150億人民幣的年產值。

  但離2006年5月18日已過去三年有余,晶龍在280畝的土地上僅僅建了三個廠房,其中一個租給晶澳, 2008年10月,晶龍在上海的280畝地上才迎來它的第一批員工,至今才擁有90MW的電池生產線。

  然而就是這唯一運作中的廠房,其建筑利用率也僅三分之一。而另外兩個廠房,從建立至今就一直空在那兒。

  “晶龍產業(yè)園使用率不高,主要是受市場經濟環(huán)境的影響。”徐雪峰表示,2008年遭遇全球經濟危機迫使晶龍推遲相關項目的建設。

  全球市場的波動情況可以從上游原材料多晶硅的價格上一見端倪,2006年國際用多晶硅價格為150美元/千克,是2000年的十倍以上。至2007年,多晶硅已超過300美元/千克,至2008年,多晶硅價格創(chuàng)造歷史性的500美元/千克,但從進入2008年4季度后,多晶硅價格一泄千里,于2009年一季度跌破100美元/千克。

  據了解,中國產品90%以上出口國外,主要目的地歐洲受金融危機影響,訂單增速低于市場預期,這導致國內新增產能無法釋放,再加之多晶硅價格下跌太快,造成光伏企業(yè)庫存損失嚴重,國內數百家光伏企業(yè)倒閉。

  不過,“受到沖擊的大都是小企業(yè)。”孫鐵囤表示,在金融危機中,國外光伏市場仍然保持著增長,“只是增速放緩,一些小企業(yè)被淘汰,我們就一直在增長”。

  而且令人不解的是,同一時期,晶澳卻在其它地方大興土木,2007年3月,晶澳在寧晉興建了100MW太陽能電池的生產線,并且于2007年8月正式投產,2008年2月,晶澳在揚州設立新的太陽能產業(yè)基地,2008年6月,寧晉年生產250MW太陽能電池的新廠投產,2008年8月,揚州生產基地一期生產線開始投產預計年產能為350MW。

  政策空間

  “我們的用地指標非常緊,每年都只能滿足區(qū)里一部分企業(yè)的用地要求。”陸其輝表示,奉賢區(qū)每年大概有5000畝的工業(yè)用地指標,“要獲得大塊土地是非常困難的”。

  據了解,僅今年奉賢區(qū)的工業(yè)用地最低掛牌價就為32.6萬元/畝,相比于當年晶龍28.8萬/畝的價格已經上漲了13%,而且晶龍產業(yè)園位了上海市工業(yè)綜合開發(fā)區(qū)里面的閔行出口加工區(qū),區(qū)內無需交納任何流轉稅,并駐有海關,可以直接出口國外,正如徐雪峰所言“這種工業(yè)用地很難得,一般的企業(yè),我們是不會讓他們加工區(qū)的”。

  《投資協議書》顯示,晶龍在土地使用年限內“可將該土地用于轉讓、出租、抵押或其他經濟活動”。

  一位曾在閔行出口加工區(qū)工作過的知情人士向本報記者表示,以現在市場情況來看,晶龍把上述300畝地進行抵押的話可獲得近億元的貸款,另外“還可以出租廠房,晶澳就是在租廠房”,而徐雪峰坦承,對于晶龍“合理出租廠房,我們也沒法干涉”。



關鍵詞: 太陽能 光伏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qū)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