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勢AT&T 華為榮耀擬落地美國
但近年來,蘋果開始公開發(fā)售“非合約”機型,并且聯合三星希望推出eSIM卡,以取代運營商傳統(tǒng)的SIM卡,在蘋果、三星面前,美國運營商的地位江河日下。如果華為能夠打破蘋果、三星在美國市場的霸主地位,那么引入華為或許有利于美國運營商制衡各大手機廠商。
本文引用地址:http://2s4d.com/article/281608.htm美國市場挑戰(zhàn)
一直以來,美國被視為全球利潤最高的手機市場。但同時,美國也是全球智能手機滲透率最高的國家,早已成為換機市場。而且,消費者換機周期較長,約2-3年。這種情況下,蘋果、三星通過手機的品牌、質量、體驗建立起來的用戶黏性,給競爭者帶來了很高的市場門檻,兩者多年來也一直控制著市場份額。
目前,中興是美國市場上發(fā)展最佳的國產手機廠商。近年來,中興與多個運營商建立合作,并投入巨資與NBA休斯敦火箭隊、紐約尼克斯隊、金州勇士隊等球隊合作,以此帶動品牌和銷量。今年第二季度,中興占據了美國智能手機市場份額的8%,相比去年提升了接近1倍,排在第四位。
但根據海外媒體報道,目前中興手機主要依靠銷售廉價手機獲得市場份額,其銷售收入增長有限,雖然銷量增長接近一倍,但銷售收入增長僅4%。即便投入巨資廣告費,中興仍未能在高端市場有太多斬獲。
而進入美國已經四年之久的酷派,目前年銷量只有百萬級。當然,還有最近聲名鵲起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一加手機,憑借CEO劉作虎的個人魅力、產品的低定價高參數,及其“限購”模式,獲得了眾多Android玩家的青睞以及美國主流媒體的報道。但目前,一加手機在美國銷量尚不足百萬。
對華為而言,上述公司遭遇的問題同樣無法回避。除此之外,華為憑借海思芯片塑造的信號強、待機長等差異化優(yōu)勢,在美國市場也很難得到體現。前述消息人士透露,“目前只有用高通芯片的華為手機可以進入美國市場。”
資源重構
更重要的是,對于成立之初就定位于“互聯網品牌”的榮耀而言,這次與美國運營商簽約,意味著從線上到線下的轉型挑戰(zhàn)。
2015年上半年,榮耀銷量超過2000萬臺,其中超過65%來自互聯網渠道,約35%來自運營商、線下渠道。此前,榮耀總裁趙明接受記者采訪時曾多次強調“榮耀是互聯網品牌”這一定位。
事實上,2013年時,小米憑借互聯網粉絲經濟崛起,國內諸如華為、酷派等手機廠商也紛紛成立互聯網手機品牌與小米抗衡。2013年底,榮耀作為華為旗下子品牌開始獨立運營并迅速成長。但其后,隨著榮耀逐漸向中高端發(fā)展,榮耀的品質、研發(fā)、價格等方面逐漸與華為P系列重合,華為手機的雙品牌戰(zhàn)略開始出現左右手互搏。
知情人士透露,“榮耀定位于互聯網品牌是為了盡可能減少對華為終端的誤傷。但即便如此,華為終端、榮耀兩個品牌之間也會經常‘爭搶’研發(fā)、渠道等資源,比如,華為終端在海外的運營商渠道,一般不對榮耀開放。”
渠道資源的糾紛并不利于華為的國際化業(yè)務。在Gartner首席分析師呂俊寬看來,當前手機市場,互聯網渠道、運營商渠道、公開渠道三者正在相互滲透。“這種變革考驗的不只是廠商的渠道覆蓋規(guī)模,更重要的是渠道管理運營經驗——如何在三大渠道中尋找平衡,消弭三種渠道變遷并存對產品營銷造成的影響,國內企業(yè)其實都沒有太多經驗。”
而根據目前消息判斷,華為在美國市場將以榮耀為主題與運營商合作,而華為終端的Nexus6P、P8等產品很可能側重互聯網渠道。
榮耀、華為終端幾乎身份互換,因此也將勢必帶來研發(fā)、渠道、資金、團隊等資源的重新調整。這無疑是一次管理挑戰(zhàn),但另一廂,這也是一次提升品牌運營的機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