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面電視≠OLED 你不知道的曲面電視
隨著4K電視的不斷普及,市場上的新品電視蓬勃發(fā)展,曲面電視從無到有,它早已不是一個概念上的物品。2013年,韓國LG電子推出第一臺曲面OLED電視,三星緊隨其后,也推出一款曲面OLED電視,兩大電視面板廠商開始將電視推向了不是平面而是曲面的新紀元。
本文引用地址:http://2s4d.com/article/272324.htm原理對比
就目前而言,市場上存在兩種材質(zhì)的曲面顯示屏,分別是OLED屏和LED屏。下面,我們來比對一下這兩種屏幕的特點。
OLED的基本結構是由一薄而透明具半導體特性之銦錫氧化物,與電力之正極相連,再加上另一個金屬陰極,構成一個類似三明治的結構。整個結構層中包括了:空穴傳輸層(HTL)、發(fā)光層(EL)與電子傳輸層(ETL)。當電力供應至適當電壓時,正極空穴與陰極電荷就會在發(fā)光層中結合,產(chǎn)生光亮,依其配方不同產(chǎn)生紅、綠和藍RGB三原色,構成基本色彩。OLED的特性是自己發(fā)光,不像TFT LCD需要背光,因此可視度和亮度均高。其次是電壓需求低且省電效率高,反應快、重量輕、厚度薄,構造簡單。OLED顯示屏極薄、極富韌性,原本就趨于彎曲的物理特性,用來做曲面電視的顯示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
?
OLED發(fā)光原理圖
和OLED不同的是,LED顯示屏本身是一種介于固態(tài)與液態(tài)之間的物質(zhì),并不具備發(fā)光功能,因此需要借助其他的發(fā)光源。完整的LED電視由LED屏及背光源組成:在兩片平行的玻璃基板當中放置液態(tài)的晶體,兩片玻璃中間有許多垂直和水平的細小電線,透過通電與否來控制桿狀水晶分子改變方向,將光線折射出來產(chǎn)生畫面。值得一提的是LED顯示屏本身不具備可彎曲屬性。
?
LED發(fā)光原理圖
OLED以自主發(fā)光、亮度均勻、對比度高、色域廣、可彎折的特點被行業(yè)公認為下一代顯示技術的“革命者”,因為其自發(fā)光,所以無需背光,結構簡單,重量輕,可以適用在不用材質(zhì)的基板上,做成彎曲的柔性顯示器。而LED因為自身特性,適用在曲面電視中,是需要物理折彎使其變形,這也使得LED曲面電視容易產(chǎn)生漏光、失真、色彩不均勻的現(xiàn)象,影響觀看效果。
優(yōu)勢所在
曲面電視之所以被導入市場,主要原因有兩個:造型的新穎以及畫面臨場感的提升。這也是相對于平面電視來說的最大優(yōu)勢。
曲面的結構設計,貼合人體眼球的弧度,能夠使大腦通過人眼能夠接受更豐富的圖像信息,觀看更自然舒適,這也是普通平面電視無法做到的。而弧面屏幕所展現(xiàn)的圖像能夠跳過人眼“平面—弧面—平面”的轉換環(huán)節(jié),可以直觀地被大腦接受和處理,獲得更為舒適的觀看體驗。
平面電視在觀看過程中,我們不僅看得到電影還能看到電影以外的電視框結構,這很干擾用戶欣賞影片。而曲面電視將電影院的大視野完完全全地還原到我們的視網(wǎng)膜中,讓整體畫面都能夠映入我們的眼簾。即使是在房間中走動,屏幕似乎也會隨著你移動,視覺表現(xiàn)十分出色。這種設計,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加強了畫面的額臨場感和靈活性。
沉浸式體驗是曲面電視最大的宣傳賣點,略微彎曲的屏幕能夠提供更好的環(huán)繞式觀感,為用戶提供更具深度的觀賞感受。這種類似在電影院看到的IMAX屏幕能把電影的畫面重新進行灌錄,已提供無與倫比的畫面感。比如三星,在圖像處理方面加入了針對“深度”的對比度調(diào)整機制,不僅僅是針對3D圖像,同樣可以提升2D畫面的觀賞效果,讓畫面更具縱深感??梢哉f,擁有一臺大屏曲面電視,即使在家里觀看普通的電影,也可以擁有電影院的感覺。
現(xiàn)有局限
曲面電視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普及的,至少現(xiàn)在還有許多問題。
首先是受到OLED和LED的技術限制。OLED雖然比LED更加適用在曲面電視,但是造價太高,制造成本無法與LED相抗衡,所以,現(xiàn)在的OLED主要應用在小尺寸的終端曲面顯示器。而LED由于物理特性,需要利用物理作用折彎后才可以實現(xiàn)曲面效果,并且有可能出現(xiàn)漏光失真等影響,也不會大產(chǎn)量生產(chǎn)。
昂貴的造價,決定了曲面電視高額的銷售價格。消費者雖然對曲面電視具有一定的好奇心,但不見得會掏錢包去買一款存在技術尚未成熟的“概念品”。
總結
曲面電視,可能會成為電視發(fā)展的下一個里程碑,而OLED會被視為下一個顯示行業(yè)的里程碑。但是,就筆者個人認為,LED的特性,決定了它不會在曲面電視行業(yè)的廣泛應用,它的定位,可能只是一個平面電視到曲面電視的過渡產(chǎn)品。
led顯示器相關文章:led顯示器原理
電荷放大器相關文章:電荷放大器原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