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OS電路中ESD保護結構的設計原理與要求
在畫版圖時,必須注意將二級ESD保護電路緊靠輸入接收端,以減小輸入接收端與二級ESD保護電路之間襯底及其連線的電阻。為了在較小的面積內畫出大尺寸的NMOS管子,在版圖中常把它畫成手指型,畫版圖時應嚴格遵循I/OESD的設計規(guī)則。
本文引用地址:http://2s4d.com/article/268454.htm如果PAD僅作為輸出,保護電阻和柵短接地的NMOS就不需要了,其輸出級大尺寸的PMOS和NMOS器件本身便可充當ESD防護器件來用,一般輸出級都有雙保護環(huán),這樣可以防止發(fā)生閂鎖。
在全芯片的ESD結構設計時,注意遵循以下原則:
(1)外圍VDD、VSS走線盡可能寬,減小走線上的電阻;
(2)設計一種 VDD-VSS之間的電壓箝位結構,且在發(fā)生ESD時能提供VDD-VSS直接低阻抗電流泄放通道。對于面積較大的電路,最好在芯片的四周各放置一個這樣 的結構,若有可能,在芯片外圍放置多個VDD、VSS的PAD,也可以增強整體電路的抗ESD能力;
(3)外圍保護結構的電源及地的走線盡量與內部走線分開,外圍ESD保護結構盡量做到均勻設計,避免版圖設計上出現(xiàn)ESD薄弱環(huán)節(jié);
(4)ESD保護結構的設計要在電路的ESD性能、芯片面積、保護結構對電路特性的影響如輸入信號完整性、電路速度、輸出驅動能力等進行平衡考慮設計,還需要考慮工藝的容差,使電路設計達到最優(yōu)化;
(5)在實際設計的一些電路中,有時沒有直接的VDD-VSS電壓箝位保護結構,此時,VDD-VSS之間的電壓箝位及ESD電流泄放主要利用全芯片整 個電路的阱與襯底的接觸空間。所以在外圍電路要盡可能多地增加阱與襯底的接觸,且N+P+的間距一致。若有空間,則最好在VDD、VSS的PAD旁邊及四 周增加VDD-VSS電壓箝位保護結構,這樣不僅增強了VDD-VSS模式下的抗ESD能力,也增強了I/O-I/O模式下的抗ESD能力。
一般只要有了上述的大致原則,在與芯片面積折中的考慮下,一般亞微米CMOS電路的抗ESD電壓可達到2500V以上,已經(jīng)可以滿足商用民品電路設計的ESD可靠性要求。
對于深亞微米超大規(guī)模CMOS IC的ESD結構設計,常規(guī)的ESD保護結構通常不再使用了,通常大多是深亞微米工藝的Foundry生產(chǎn)線都有自己外圍標準的ESD結構提供,有嚴格標 準的ESD結構設計規(guī)則等,設計師只需調用其結構就可以了,這可使芯片設計師把更多精力放在電路本身的功能、性能等方面的設計。
4 結束語
ESD保護設計隨著CMOS工藝水平的提高而越來越困難,ESD保護已經(jīng)不單是輸入腳或輸出腳的ESD保護設計問題,而是全芯片的靜電防護問題。
芯片里每一個I/O電路中都需要建立相應的ESD保護電路,此外還要從整個芯片全盤考慮,采用整片(whole-chip)防護結構是一個好的選擇,也能節(jié)省I/OPAD上ESD元件的面積。
電路相關文章:電路分析基礎
晶體管相關文章:晶體管工作原理
晶體管相關文章:晶體管原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