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元件/連接器 > 編輯觀點 > 2025年慕尼黑電子展:廣瀨電機深耕中國二十年以精密連接技術賦能智造未來

2025年慕尼黑電子展:廣瀨電機深耕中國二十年以精密連接技術賦能智造未來

作者:ZongYu 時間:2025-04-22 來源:EEPW 收藏

20254月的慕尼黑上海電子展的智能化浪潮中,一家擁有近百年歷史的日本精密連接器制造商格外引人注目。HIROSE ELECTRIC)中國區(qū)首席運營官山田先生與技術總監(jiān)黃健明接受EEPW的專訪,揭開了這家全球連接器巨頭如何以"隱形冠軍"姿態(tài)深度參與中國智造升級的技術密碼。

本文引用地址:http://2s4d.com/article/202504/469659.htm

image.png 

廣瀨中國區(qū)首席運營官山田右二技術總監(jiān)黃健明右一

 

九十年匠心的全球化傳承

作為全球排名前五的精密連接器制造商,的技術基因可追溯至1937年。從東京銀座的小作坊到橫跨三大洲的制造網絡,始終聚焦毫米級空間的創(chuàng)新突破。在5G基站、新能源汽車、手術機器人等現代科技產品中,這些硬幣大小的連接器承擔著信號傳輸、電力輸送、數據交互等核心功能。

在中國市場深耕20余年的布局中,廣瀨已構建起覆蓋研發(fā)、生產、銷售的全價值鏈體系。以上海總部為樞紐,東莞和蘇州兩大生產基地為核心,配合15個地方營業(yè)所的"貼身服務"網絡,形成對長三角、珠三角、成渝三大經濟圈的立體覆蓋。特別是在蘇州工廠,本土研發(fā)團隊通過"三位一體"戰(zhàn)略將產品開發(fā)周期縮短40%,為國內新能源車企提供快速響應的定制化解決方案。

 

三大戰(zhàn)略領域的技術突圍

在直播間中,黃健明先生進一步向我們介紹了DF53系列連接器"這是當前全球最輕薄的板對線連接方案,0.6mm的堆疊高度比傳統(tǒng)產品縮小60%。"通過特殊磷青銅合金與納米鍍層技術的結合,該系列在3平方厘米空間內實現10A持續(xù)電流承載能力,成功破解了人形機器人關節(jié)驅動的微型化難題。

AI算力爆發(fā)式增長的背景下,廣瀨推出的IT14系列高速背板連接器正在重構數據中心架構。"單顆物料即可實現112Gbps PAM4信號傳輸,這相當于在5毫米高度內塞進了32條高速公路。"技術團隊創(chuàng)新采用交錯式接地端子布局,將串擾抑制能力提升至-50dB以下。目前該系列已應用于多家頭部云服務商的液冷服務器,在85℃極限工況下仍保持0.01%的誤碼率。

針對新能源儲能系統(tǒng)的特殊需求,TB4系列FPC連接器開創(chuàng)性地將鎖扣結構與柔性電路板結合。"傳統(tǒng)線束方案每套電池包需要300多個焊點,而我們的模塊化設計將裝配工時縮短70%。"通過特殊應力消除結構和耐電解液材料,該系列在1500次充放電循環(huán)后仍保持接觸電阻<5mΩ的穩(wěn)定性能,助力寧德時代等龍頭企業(yè)實現電池包能量密度突破350Wh/kg。

工業(yè)領域ix Industrial以太網連接器的解剖模型揭示了工業(yè)級產品的設計哲學。"相鄰端子采用45度錯位排列,這種'鱗片式'布局將屏蔽距離擴展了2.3倍。"黃健明用磁流體演示著電磁場的分布變化。配合雙重鎖扣結構和鍍金彈簧觸點,該系列在10-2000Hz隨機振動環(huán)境下可實現>5億次插拔壽命,目前已成為AGV導航系統(tǒng)和數控機床的主流接口。

面對微型化與高熱流密度并存的技術挑戰(zhàn),BM55系列給出了創(chuàng)新答案。"我們開發(fā)了銅鎢合金復合端子,導熱系數達到純銅的1.8倍。"通過拓撲優(yōu)化算法設計的"橋式"散熱結構,在0.5mm堆疊高度內實現熱流密度15W/cm2的散熱能力。即將量產的0.25mm間距版本更引入電磁超材料屏蔽層,將近場干擾衰減提升40dB。

 

新能源汽車的"連接器革命"

在如今大熱的汽車電子領域方向上,推出了AU1系列車載USB連接器正在重新定義人車交互。"傳統(tǒng)Type-C接口在車輛振動環(huán)境下失效率高達3%,而我們的浮動結構設計將這個數字降到了0.01%。"該系列支持USB4 v2.0協(xié)議,28Gbps的傳輸速率可同步處理8路4K攝像頭數據。內置的AES-256硬件加密模塊,為自動駕駛系統(tǒng)構筑起數據安全防線。

面對國產連接器廠商的價格競爭,廣瀨選擇另辟蹊徑。"我們?yōu)槊總€客戶建立'數字孿生'數據庫,通過3000小時以上的工況模擬預判失效模式。"山田隆史展示了蘇州實驗室的虛擬驗證系統(tǒng)。這種基于AI的預測性維護方案,幫助某造車新勢力將整車線束故障率從行業(yè)平均的500PPM降至50PPM。

 

折疊屏背后的精密美學

消費電子方面,折疊屏手機是當下最熱點的應用方向,對此黃建明先生表示道,"折疊屏轉軸處的連接器需要承受20萬次彎折考驗,我們開發(fā)的0.175mm四排BtoB方案將厚度壓縮至0.3mm。"采用類金剛石碳鍍層和自修復彈性體材料,該連接器在-40℃~125℃極端溫度波動下仍保持接觸穩(wěn)定性。目前該技術已應用于華為、小米的第三代折疊屏旗艦機型。

 

扎根中國的長期主義

當被問及外資企業(yè)的本土化挑戰(zhàn)時,山田隆史展現出戰(zhàn)略定力:"我們在中國市場的研發(fā)投入年增幅保持在25%以上,蘇州工廠的自動化程度已達到WEF燈塔工廠標準。"通過與中科院蘇州納米所共建聯(lián)合實驗室,廣瀨正在開發(fā)基于碳納米管的量子級連接器原型,這項革命性技術有望將數據傳輸速率提升至1Tbps量級。這家百年企業(yè)的中國故事,正隨著電子展此起彼伏的智造聲浪,譜寫出新的篇章。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qū)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