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實體清單為何唯獨給了華為15個月的緩刑期
本文引用地址:http://2s4d.com/article/202006/413987.htm
可以說,實體清單是美國依靠技術供應優(yōu)勢制裁其認為對自己有威脅或損害自身利益的一種有效手段。在全球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劇的今天,作為全球最強的科技大國,禁止你用美國的產品和技術意味著很多企業(yè)的供應鏈將被切斷。如果說,美國從去年5月開始針對華為,是中美貿易糾紛中的一部分,那么這次33家是實體名單的加入則是實實在在的加劇了這一爭端。一年的時間里,共計超過70家中國企業(yè)、機構實體和個人被納入到實體名單。
但是這其中最受關注的無疑是最大的一家,華為,而最特殊的也是華為,因為被納入實體名單的企業(yè)除了公開譴責之外,只有華為公開跟美國叫板,并且頗有自信的發(fā)公開信啟動備胎計劃。當然,華為還有一個特殊的是唯一一家高管被起訴的企業(yè),而這幾個唯一之外,華為還有一個特別的唯一,那就是華為進入實體清單的執(zhí)行過程中前后共計拿到了15個月的緩刑期。
上面提到的33家清單成員,只獲得了不到14天時間的應對期,留給兩年前的中興的時間也只有一周多,但是美國給了華為多少時間呢?15個月!前提是,如果美國人說話算話,這次8月到期后不再繼續(xù)延長的話。
為啥華為這么特殊呢?大致上筆者認為美國有幾個方面的考慮。
第一,華為跟其他很多入名單的機構有些不同,那些機構除了被扣上“過度安防”的帽子的實體之外,幾乎都被美國判斷為涉及軍事用途,而華為則是涉嫌將美國技術販賣到敵對國。從這點上,華為的性質要輕一些,所以有緩刑的資格。
第二,華為自身體量很大,并且是很多美國供應商的頂級客戶,每年起碼采購超百億美元的美國技術和元器件。美國既想整治華為,又不舍得自己企業(yè)的銷售額,所以先留出足夠的時間讓華為備貨,然后慢慢折騰上一兩年,回頭再解禁,繼續(xù)賣貨給華為,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
第三,華為有美國需要的技術。相比于其他實體清單的企業(yè),華為的5G是美國需要的技術,如果華為肯低頭,那么美國自然會就坡下驢網開一面,而其他實體清單企業(yè)的技術很多只是威脅到美國的技術統治地位,并沒有美國急切需要的,所以從這點華為被區(qū)別對待很容易理解。何況美國扣留華為高管遲遲不肯審判,目的不就是以此作為討價還價的籌碼嗎?
第四,華為作為中國高科技的標桿企業(yè),是僅有的能夠在國際上成為頂級技術企業(yè)的中國代表,如果美國像當初對付中興那樣,固然和華為的討價還價可能瞬間決裂,更重要的是,無法起到長期持久的技術威懾力,通過一點點的威懾不僅是對華為的步步緊逼,更是對中國高科技產業(yè)實力的層層壓制,同時,也給雙方的后續(xù)談判留下余地。畢竟中美貿易戰(zhàn)如果真的談崩了,對雙方都不是好消息,最終可能兩敗俱傷,而圍繞華為這樣一個棋子雙方進行持久的博弈,不管是握手言和還是兵戎相見,都是給各自留下一段緩沖期。
當然對于華為來說,這15個月的緩沖期是瘋狂備貨的關鍵,充足的庫存起碼能保證自己未來24-30個月的核心業(yè)務(非消費業(yè)務)不受影響,至于今年8月所謂最后一個緩沖期截止后再往后數24個月會如何,誰都預料不到??梢哉f,美國到底禁不禁華為,將是整個貿易戰(zhàn)的導火索,但中美貿易戰(zhàn)如果打上24個月,世界將會怎樣真的不可想象。筆者認為貿易戰(zhàn)雙方達成協議的可能性也許更大一些,分歧就在于RMB的國際化和數字化哪個先被放棄。
除非是華為決心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要跟美國政府拼死一戰(zhàn),否則對華為來說主動權并不在自己手上,因為即使海思已經世界前十半導體企業(yè),即使國內中芯國際搞出了14nm,但在全球一體化分工合作的今天,一家企業(yè)的單打獨斗不是大勢所趨,指望完全自給自足這種逆流而上的思維必將面對層層艱險?,F在很多高科技還是掌握在美國手里,對華為來說,用了二十多年才從愛立信摩托羅拉諾基亞西門子等手中靠著幾代人瘋狂加班搶來的通信老大的位置還得依靠美國技術才守得住,這個位置才是美國覺得華為最有價值的地方。否則就算華為消費電子業(yè)務拿下中國市場70%的智能手機+電視機+平板+筆記本,在美國人眼里,華為依然不過是個比富士康高級一點的組裝廠。
而對于其他那些列入實體清單的企業(yè)、機構特別是一些高校來說,自身沒有跟美國討價還價的資本,多數更是非消費電子企業(yè)很難靠公眾的愛國熱情幫助自己度過難關,這些其實現在更需要得到各方的支持,畢竟如果中國不是只有一家華為,也許我們面對美國的半導體制裁和實體清單制裁,會更有底氣得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