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星光電第二條11代線確定 8K大屏和OLED是方向
TCL在深圳規(guī)劃的第二條第11代超高清新型顯示器件生產線(即華星光電t7項目)終于敲定,于2018年5月22日正式簽約,儀式在深圳市光明新區(qū)華星光電G11產業(yè)園舉行。華星光電t7項目目標是在深圳市光明新區(qū)投資建設一條月加工3370mm×2940mm玻璃基板約9萬張的第11代超高清新型顯示器件生產線,主要生產和銷售65英寸、70英寸、75英寸的8K超高清顯示屏及65英寸OLED、75英寸OLED顯示屏等,項目總投資約426.83億元。該項目由TCL集團、華星光電和深圳市重大產業(yè)發(fā)展基金共同投資完成,計劃在2021年3月正式實現量產。
本文引用地址:http://2s4d.com/article/201805/380654.htm雖然目前顯示業(yè)界仍對面板產能過剩表示擔憂,但這條早已在規(guī)劃中的t7項目還是備受看好,因為它是TCL半導體顯示業(yè)務的一部分,符合新型顯示產業(yè)主體集中的需求,同時又有TCL多媒體作為產能的重要出???。此外,IHS Markit資深分析師吳榮兵認為,t7項目的亮點是印刷OLED,華星光電已經展出了31英寸印刷OLED面板,具備一定的技術實力,三年后即使印刷OLED良率不是很理想,也能維持一定的試生產的產能,是印刷OLED快速成熟的必要基礎。
卡位大尺寸8K電視
此前,TCL旗下已經有一條在建11代線項目——t6,計劃2019年初實現量產。此次再度投資建設11代面板生產線,顯然是看好大尺寸、超高清面板的行業(yè)發(fā)展前景。
伴隨消費升級以及新型顯示技術驅動,電視面板市場正在向大尺寸、超高清顯示轉移,65英寸及以上尺寸高端彩電市場需求快速增長。2017年是超大尺寸的元年,各家面板廠爭相投入更多資源生產60英寸以上的產品,但超大尺寸產能整體大幅提升,要等到2019—2020年各家10.5/11代線開出后才能提升供給量。吳榮兵表示,t7項目將進一步推動電視面板的大尺寸化,可能再過幾年,55英寸將成為占比最大的單一尺寸。
據預測,2021年全球電視平均尺寸或將達到50英寸,而60英寸以上的超大尺寸電視的規(guī)模也將達到4400萬臺,占比從2017年6.9%成長至2021年15.4%。
與此同時,預計8K產品將在2018年之后進入高速發(fā)展期。公開資料顯示,日本宣布將在2020年的奧運會上實現8K視頻轉播。電視終端廠商陸續(xù)發(fā)布8K電視,中國將成為8K電視最大的消費市場。TCL集團預計,到2021年,國內8K電視出貨量將達468萬臺,占全球出貨總量的77%,而65英寸及以上尺寸電視出貨中,8K的占比上升至21%。TCL選擇在此時投資第二條11代線項目,顯然是卡位國內8K電視的需求。
據測算,隨著華星光電t6項目和t7項目建成達產,華星光電在大尺寸產品上的行業(yè)市占率將提升至全球前三,產能面積占有率達到14%,僅次于LGD及BOE。
印刷OLED量產試驗田
TCL在公告中強調,此次t7項目同時規(guī)劃了部分印刷OLED的產能,以實現國內大尺寸OLED產品的突破,引導行業(yè)新技術趨勢的走向。
目前OLED面板產能主要掌握在韓國面板廠,中小尺寸OLED以三星為代表,主要通過高溫蒸鍍的方式生產RGB OLED,目前工藝技術較為成熟,良率較高,國內面板廠紛紛跟進投資;在大尺寸OLED方面,主要是LGD通過高溫蒸鍍的方式生產的W-OLED,目前生產成本大幅高于LCD電視面板,市場接受度較低,2017年OLED電視面板出貨170萬片,在電視面板市場占有率不到1%??茖W界尋求以別的方式突破大尺寸OLED量產瓶頸,印刷顯示便是被寄予厚望的一種。
印刷顯示是用可溶液化加工的有機、無機、納米材料,用印刷或涂布技術,代替?zhèn)鹘y(tǒng)半導體技術/真空技術來制作顯示器。相對于蒸鍍OLED,印刷OLED具有輕薄柔、大面積、低成本、綠色制造等特點,是一次產業(yè)技術的革命,是未來新型顯示產業(yè)發(fā)展的方向。韓國的三星、日本的JOLED以及我國的華星光電均在積極開展印刷顯示的研發(fā),但華星光電是全球第一家投資印刷OLED面板產線的企業(yè)。
在技術儲備方面,華星光電以廣東聚華為平臺,聯合產業(yè)鏈上下游建立印刷顯示聯合實驗室,加快印刷制式工藝和技術的開發(fā)及量產應用。廣東聚華作為“國家印刷及柔性顯示創(chuàng)新中心”,是顯示領域第一家國家級創(chuàng)新中心,目前已成功研制31英寸的印刷OLED顯示和5英寸的印刷量子點(QLED)顯示。業(yè)內專家預計,印刷顯示將在2020年達到量產的條件,待印刷顯示關鍵技術成熟并實現產業(yè)化應用,將大幅降低大屏OLED的生產成本,推動大尺寸OLED面板市場快速發(fā)展。吳榮兵認為,三年后即使印刷OLED良率不是很理想,也能維持一定的試生產的產能。
仍要警惕整體產業(yè)產能過剩
液晶發(fā)展歷史顯示,歷條產線“預留”的“部分產能”,往往只能用作測試,華星光電t7項目的主力還是大尺寸液晶。目前,全球面板廠商都在馬不停蹄地投資10.511代線,t7項目又是一次加碼。群智咨詢副總經理李亞琴指出,t7將是全球確定投資的第6條10.511代線。之前5條10.511代線分別是京東方合肥10.5代線、京東方武漢10.5代線、富士康廣州10.5代線、華星光電t6項目、LG Display坡州10.5代線。
投資這么多條10.511代線未來幾年將不斷推高面板產能。根據群智咨詢測算,到2022年全球的10.511代線產能每年將達到6400萬平方米,相當于全球8.5代線產能的50%~60%。而且這些產能都是在2018到2021年4年間迅速增長的。雖然電視面板大尺寸化確實需要更多高世代產能來滿足,但這樣快速擴產投資很可能帶來的結果是產能供應的增長速度快于需求增長速度,而這可能是未來幾年電視面板市場面臨的主要矛盾。對華星光電而言,憑借良好的客戶結構和TCL多媒體的后盾,可以讓兩條11代線運營得很好,但從產業(yè)整體的角度,從業(yè)者必須謹慎對待產能問題。李亞琴強調,供過于求帶來價格快速下滑,整機品牌成本雖然有所下降,但也會帶來客戶和消費者持幣待購的觀望情緒,不利于市場良性發(fā)展,上游供應商也會面臨降成本壓力。
隨著物聯網的深化發(fā)展和TV大尺寸市場需求增長,市場需要高世代線。但任何新投資都應該從整體和個體多個角度衡量,否則既會傷害整個產業(yè)的良性發(fā)展,個體也無法很好獲利。李亞琴呼吁,還應從政策角度引導地方政府和企業(yè)進行理性有序的投資,避免行業(yè)無序發(fā)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