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專家:可靠的微芯片結構是天舟一號向前邁出的一大步
4月20日,“天舟一號”貨運飛船成功發(fā)射升空,意味著未來十年后世界上唯一的一個太空之城——中國空間站的相關研制和應用正在進入快車道。
本文引用地址:http://2s4d.com/article/201704/358314.htm俄羅斯衛(wèi)星網援引《航空全景》雜志主編、莫斯科航空學院專家謝爾蓋?菲利片科夫的話稱:“中國在走蘇聯(lián)走過的路。但(中國飛船的)機載設備要好得多,所采用的數字化技術在無人和載人航天領域都有很大前景。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太陽耀斑發(fā)生時宇宙空間存在電離輻射,即便是近地軌道上的電子設備也會收到破壞。如果中國已經有這種可靠的微芯片結構,可免受電離輻射破壞,那么這將是向前邁出的一大步。而俄羅斯才剛有這樣的計劃。”
據新華日報報道,在“天舟一號”電子控制系統(tǒng)中,位于無錫市濱湖區(qū)蠡園開發(fā)區(qū)的中科芯(58所)貢獻兩款核心芯片。
“我們研制的這兩款芯片,主要用于‘天舟一號’內的電子控制系統(tǒng),用來控制飛船的動作,無論捕獲、緩沖還是拉近,可以做到毫厘不差。”中科芯工程師介紹,“天舟一號”電子控制系統(tǒng)猶如飛船的大腦和神經,而這兩款芯片就像“神經網絡”,發(fā)出無數條支線數據命令,連接飛船各個“器官”間的數據通信,控制飛船完成各種高難度的動作。
抗輻射是科研人員在芯片設計中遇到的一大難題。研發(fā)人員蔡潔明介紹,高軌太空的輻射環(huán)境十分惡劣,芯片如果不能抵御輻射,就會發(fā)出錯誤命令和數據,可能造成飛船功能失?;蜻\行失誤。研發(fā)期間,蔡潔明和同事每周加班二三十個小時,兩年艱苦攻關,前后四易方案,終于使芯片抗輻射數據達到設計要求。經過抗輻射加固的芯片就像肌肉發(fā)達的“拳擊手”,能承受來自各個方向、各種距離的帶電粒子、質子的打擊而屹立不倒。
這兩款型號芯片除用于“天舟一號”,還用于“天宮二號”“神舟十一號”以及部分民用產品,顯示出出眾的穩(wěn)定性和可靠性。研發(fā)團隊憑此申請了20多項專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