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炮地質監(jiān)測"機器人"首次亮相地震災區(qū)發(fā)揮奇效
在安縣墩秀公路最危險的“老虎嘴”路段,第二炮兵工程設計所所長趙汝斌、副所長張晨峰、道橋工程師王然江,正各自專注地盯著筆記本電腦屏幕。身旁“站”著的,就是由結構監(jiān)測系統(tǒng)、三維激光掃描系統(tǒng)和地表裂縫變形監(jiān)測系統(tǒng)構成的點、線、面全方位立體智能地質測量“機器人”。
從遠處看,支在三角架上的“機器人”形如羅盤。近前一看,“羅盤”里卻有一只多棱鏡“眼睛”,一刻不停地上下左右360゜旋轉。電腦屏幕上,一處處山體表面模型不斷變換。通過連續(xù)觀測,地質變化趨勢一目了然。
在張晨峰身背的箱子里,還裝著一堆拳頭大的“眼睛”。他說,這些“眼睛”都是高精尖光學儀器,把它安到哪里,“機器人”就能看到哪里。他輕點鼠標,瞬間打印出四張“環(huán)幕照片”和“點云全圖”,竟然比數碼相機拍出的圖片還清晰,連山上的細小裂紋都一清二楚。
多套地質監(jiān)測“機器人”走進第二炮兵工程部隊,如同增編了“智能戰(zhàn)士”,一次次地保證他們在抗震救災戰(zhàn)斗中劈山排險、所向披糜——
開山劈路有了“偵察員”。 部隊向墩秀公路掘進,前面引路的就是“機器人”。在最危險的“老虎嘴”路段,部隊剛展開作業(yè),“機器人”就發(fā)現頭上有一塊十米高、九點七米寬的巨石要滑落,工程部隊立即組織人員排險。
科學決策有了“數據員”。過去修路挖渠都是靠經驗判斷工程量、強度和工期,數據出入較大,人裝配備不準。“機器人”通過環(huán)幕照片和局部云圖,能夠及時準確地勘測出損毀道路和橋梁的地質情況,為制定施工方案提供了科學依據。
防危避險的“安全員”。六月九日,工程部隊在海拔上百米的老鷹山堰塞湖挖渠排險,正好遇到一次余震。“機器人”發(fā)現一側山體半小時之內動了九厘米,而且速度不斷加快。一百六十多人迅速離開現場。不到十分鐘,山體滑坡四百多立方米,官兵有驚無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