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找工作“征”干爹 豈能如此謀就業(yè)
日前,一家知名網站的論壇上出現了一個點擊量極高的帖子。上面寫道:“本人來自農村,身高177厘米,五官端正、口齒伶俐,目前就讀于某高校大四人力資源管理專業(yè),為了能在畢業(yè)前順利找到合適的工作,希望能找到一名干爹(政府公務員最佳),我也會全心全意盡到干兒子的職責,孝順他……
筆者不贊成這種膚淺的炒作。因為不管是就業(yè)無望的無奈,還是故意標新立異,企圖用新聞炒作來提升自己的知名度,此種“灰色技能”都是一種定位不清、缺乏理性的浮躁心態(tài)。前不久,南京師范大學蔣鈺珮老師通過對2005年江蘇省8所高校的600多名文、理、工科畢業(yè)生的就業(yè)調查發(fā)現,有超過半數的學生認為父母的社會關系在找工作中很重要,通過父母的社會關系找到工作的大學畢業(yè)生占到調查總數的27.2%。而認為父母社會關系不重要的學生僅占13.6%。
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是,在大學生就業(yè)難已成為一種嚴酷的社會現實時,就業(yè)競爭已經開始赤裸裸地演化為以家長身份、地位為背景的權勢“打比拼”。如果再露骨一點說,就業(yè)抉擇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官本位”和“錢本位”的可怕附屬品。
大學生找工作不是完全憑借才氣和能力,而是附加了“人脈”,攙雜了父母關系。如果這樣的“灰色競爭”成為一種潛規(guī)則甚至社會常態(tài),那么,我們沒有任何理由歧視、嘲笑那位欲求認權勢為干爹的大學生。畢竟,農民的孩子更需要找到可以養(yǎng)家糊口的工作,更需要盡快領取薪水來幫扶為了自己而早已家徒四壁的親生父母。
當然,筆者并非在迂回同情這種方式。其實,看到認權勢為干爹的帖子時,筆者的心被痛楚所攪擾。藏匿在這個膚淺與輕率的行為背后,是某種權勢左右就業(yè)的丑陋和無奈。盡管這種社會毒素尚未形成氣候,起決定性和發(fā)展性作用的還是自身的才氣和能力。但日益嚴重和泛濫的“暗箱操作”已經開始影響到人們的社會心態(tài)。
大學生就業(yè)難是可以解決的,可怕的是這種心態(tài)扭曲和行為惰性。因此,作為政府部門,既要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yè)端口和機會,更要為這種體現能力和知識的社會大比拼鋪就一個公正、平等的競爭舞臺。讓“物竟天擇、能者優(yōu)先”成為人才聘用機制的基本準則和思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