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手機與無線通信 > 設計應用 > EM200在分布式探測站組網通信的應用

EM200在分布式探測站組網通信的應用

作者: 時間:2012-02-10 來源:網絡 收藏

3.2 解決途徑
鑒于站發(fā)送的數據量和發(fā)送周期的不確定性,設計時必須考慮滿負荷的工作狀態(tài),即連接站的串口0一直處于接收峰值的狀態(tài)。為確保無丟失地接收站數據,串口0中斷優(yōu)先級必須高于串口1。在此前提下,問題可歸結為當串口1中斷被暫時屏蔽得不到及時響應時,如何完整接收超過串口1緩存容量的AT指令應答響應,解決途徑是擴大串口1的FIFO緩存。
由于TCP發(fā)送指令返回的應答響應在18~21 B之間,所以串口1的接收緩存必須大于等于21 B,需另選大容量緩存的專用串口芯片來替代LPC2214串口1。這里采用具備64 B FIFO緩存的并轉串芯片TL16C752B。值得注意的是雖然TL16C752B符合8080并行總線接口要求,但其寫操作時序與相當部分的MCU不匹配,而絕大多數MCU沒有調整此部分時序的功能,其中就包括此處選用的LPC2214。這就需要外加一片用作時序匹配的CPLD,此處選用了EPM240,該部分電路示意圖如圖7所示。

本文引用地址:http://2s4d.com/article/155305.htm

e.jpg


MCU以中斷方式經串口0接收探測站的數據,并將其按AT指令TCP發(fā)送命令格式傳至模塊。在完成當前TCP數據包發(fā)送處理后,將執(zhí)行后的結果通過串口1返回給MCU,若MCU正忙于接收來自探測站的數據,則AT指令執(zhí)行結果被壓入TL16C752B接收緩存,并通過中斷提示MCU此時串口1接收到數據,一旦MCU從串口0接收中斷釋放就立即轉去處理串口1接收中斷,足夠大的緩存保證了響應結果能被完整接收。

4 軟件設計
4.1 轉發(fā)平臺的軟件設計
由于EM200僅支持TCP協議中的客戶端模式,而各個TCP客戶端之間是不能直接的。因此在收發(fā)系統中必須引入中間轉發(fā)平臺作為TCP服務器端,通過TCP服務器對收到的客戶端數據進行轉發(fā)處理從而間接實現在客戶端間的數據交換。TCP服務器端的軟件編寫較為容易,由于該軟件最終運行在公網的PC上,可以在VB環(huán)境下利用WinSock組件來實現。TCP服務器開啟兩組監(jiān)聽端口分別監(jiān)聽來自接收端和發(fā)送端的鏈接請求,當建立起與發(fā)送端和接收端的TCP鏈接后,將發(fā)送端鏈接收到的數據從接收端鏈接發(fā)送出去,如此完成轉發(fā)操作。
4.2 收發(fā)終端軟件設計
針對無源探測網絡較高的實時性要求,若仍采用無限循環(huán)的前/后臺軟件架構是不合適的,而引入實時操作系統(RTOS)一方面可以提高整體的響應時間,另一方面可以將復雜的分解成多個相對獨立子功能模塊,降低了軟件編寫復雜程度。此處選擇μC/OS-Ⅱ,其較少的硬件資源開銷很適合ARM7這類MCU。
4.2.1 發(fā)送端軟件設計
發(fā)送端可以拆分成三個進程,每個進程都是一個無限循環(huán),依靠μC/OS-Ⅱ內核的調度機制,MCU在三個進程之間切換執(zhí)行,實現發(fā)送端對探測站數據的接收和CDMA發(fā)送操作。
進程1的優(yōu)先級最高,其任務是讀取串口0收到的數據并將其壓入在RAM中開辟的緩沖區(qū)。串口0的讀取操作是由中斷服務程序ISR配合RTOS中的信號量實現的。具體過程是在進程1中調用RTOS的OSSemPend函數阻塞當前進程,當串口0收到數據并觸發(fā)中斷后,在中斷服務程序ISR中讀出的串口0緩存數據,并調用RTOS的OSSemPost函數釋放相應的信號量,則原先被阻塞的進程繼續(xù)執(zhí)行,此時將ISR中讀出的數據壓入RAM中開辟的緩沖區(qū),完成一次循環(huán),如圖8所示。

h.jpg


進程2負責從串口1接收來自EM200模塊的AT指令應答結果,由于預先得知TCP發(fā)送指令執(zhí)行后的應答響應不會超過串口1的64 B FIFO緩存容量,因此實時接收的要求不如串口0嚴格,所以進程2優(yōu)先級可低于進程1。進程2的架構與進程1基本相同,惟一區(qū)別是將讀出的應答響應存到指定的AT指令暫存緩沖區(qū),如圖9所示。

i.jpg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qū)

關閉